信息库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麻醉科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麻醉科简介

麻醉科创建于1957年,经过几代麻醉医师的共同努力,麻醉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1996年麻醉科被评为广州市“科技兴医”重点学科;2003年麻醉科被评为我院重点学科。科室在市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科带头人佘守章带领全科同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和临床医疗水平不断发展提高,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业绩,整体水平在广州和华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动整体临床医疗质量的提高麻醉科是医院重点学科,科室现有专业医务人员31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副7人,主治医师11人。麻醉科临床麻醉技术种类和设备齐全,科室配备各种进口高档麻醉机、监测仪器设备50台,Olympus纤维支气管镜2套,靶控输注电脑泵3台、静脉输液泵25台、血液加温输血器和气体加温设备各2套,能满足临床各手术科室各类手术要求。科室尤其以危急重病人、老年病人、心血管手术和器官移植(心、肝、肾)等病人的麻醉处理见长,危重病人的麻醉及抢救成功率较高。科室年手术麻醉及疼痛治疗15000例,1998年成功完成的广东省例心脏移植手术、2001年起我院开始独立完成肝脏移植手术的临床麻醉和体外循环管理均由麻醉科独立实施,真实地反映了麻醉科的整体临床技术水平。科室于1990年开展各种疼痛治疗,是全省同行中早涉足此领域的专业科室之一,经多年的努力,诊疗手段逐步完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已在急性疼痛治疗、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以及慢性腰腿痛和颈椎病的治疗等方面形成较强的优势,尤其在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科室是国内早开展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的单位之一,还在国内率先开展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患者的硬膜外PCA。2001年麻醉科与我国疼痛医学创始人韩济生院士主持的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强强联合成立了疼痛诊疗中心,大大加强了疼痛诊治的力量,不断将国内外的新科研成果应用于疼痛临床治疗。疼痛诊疗中心门诊现每年治疗各类疼痛病例6000例次,受到广泛好评。在做好疼痛治疗的同时,麻醉科近几年还主办了三期急慢性疼痛诊治新技术讲习班(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学习班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扩大了麻醉科疼痛治疗在国内的影响。近年来,麻醉科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麻醉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阻滞、靶控输注、血液回收、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纤支镜困难气道插管、喉罩气道管理(Laryngealmaskairway,LMA)等,大大提高了科室整体临床麻醉水平。为推广临床麻醉新技术,2005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术年会《喉罩置管通气应用和管理》学习班(Workshop)将于9月5日上午在我院举行现场新技术演示及转播。麻醉医生是术中病人生命的守护神,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是病人安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提高病人安全为基本出发点,以主编《临床监测学》为契机,在学科带头人佘守章的倡导下,麻醉科临床麻醉监测得到全面制度化、规范化,监护设备、设施和麻醉质控网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血流动力学监测、肌松监测、气道力学监测、通气功能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术中血气、血糖、血液生化监测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麻醉手术过程中完善合理的监测为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质量,维护病人生命安全提供了科学保障。在麻醉监测新技术中,麻醉科“呼吸力学连续气道监测”及“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监测与调控”处于先进水平,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05年11月我院麻醉科将举办继续教育项目《临床监测与安全》学习班以推广各种临床监测新技术,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麻醉科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为我院手术科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神经外科手术准入和器官移植手术准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完善学术梯队,保障科室可持续发展学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近年来,科室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自身培养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加强科室的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科室人才济济,学术队伍强大,学术梯队完善。麻醉科主任、疼痛诊疗中心主任、麻醉实验室主任,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佘守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麻醉学会全国疼痛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广东省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麻醉学会常务委员(曾任第五、六届广东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广东医学》、《实用医学杂志》、《Anesthesia&Analgi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等杂志审稿,广东省“五个一工程”重点科研项目负责人,局管科技人才,2000年起享受特殊津贴。曾主编《临床监测学》96万字专著版(2005年1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将再版),参编专著1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曾主持完成广东省首例心脏移植麻醉,在围术期旁气流通气功能监测、麻醉深度监测及病人自控镇痛(PCA)的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度。佘守章自1997年起被聘为广州医学院、硕士导师,自199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已培养带教研究生10余名,已毕业4届,其中闫焱、阮祥才、李荣胜、涂学云和李慧玲等5位分别获得广州医学院毕业生、研究生和研究生论文奖。科室副主任许立新副主任医师,现为广州市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现承担及参与省科委、省卫生厅科研项目4项,曾获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心血管手术麻醉、危重症手术麻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核心专业杂志发表论著10余篇。科室现有硕士导师2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市卫生局管人才1人,院管干部2人,留学回国人员1名,目前在国外留学1人。科室平均每年中标省市科研项目2~3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科室目前共有8位医生在省市麻醉学会、疼痛学会、生物工程学会担任委员以上职务。科室人才梯队合理,中青年技术骨干正在科室医疗、教学和科研发挥重要作用。麻醉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今后一方面要在科内建立浓厚的学术气氛,建立健全完善的业务学习、病历讨论、专题讲座制度,以加强对年青医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将严格按照《广州市人民医院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人才引进、年青医生培养方面的工作,将在国内交流、外语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保障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三、注重科学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和教学质量麻醉科一贯注重引进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开展科学研究以促进临床实践,10余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科室共承担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等重点科研项目17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9项,共计科研经费60余万元。曾获省、市医药科技进步(1~3等)奖12项,省、市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7项,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围术期呼吸力学连续气道的监测”、“急性疼痛治疗PCA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全麻深度监测和调控--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的临床应用研究”三项技术达到先进、省内领先水平。2005年麻醉科又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批准号30500481,资助金额25万元)并顺利通过了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的评审,一方面是对科室既往临床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以后临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一系列临床科研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疗质量和教学质量提高。自1994年起科室陆续开展“肌松药物临床效应和预注法的研究”、“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研究”、“不同麻醉和镇痛方式对老年病人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与镇痛临床效应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非切开手术治疗的技术改进”、“麻醉深度监测系列研究”、“喉罩在困难气道建立和全麻中的应用研究”、“新型阿片类药物在病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麻醉的应用研究”等8项临床科研工作。上述研究促进了新理论、新技术、新型药物在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领域中的合理应用,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减轻手术患者应激程度和精神创伤,提高术后康复质量和生存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一系列新理论、新技术、新型药物的应用也吸引了一大批省内外同行来我院进修、学习和参观考察,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名医生来我院进修学习和参观;我院举办的和省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使全国各地超过500名以上的医生获益。临床科研的开展也提高了麻醉科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除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外,毕业研究生都对本专业新技术、新理论也相当熟悉。每位研究生毕业前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以上,所毕业的研究生中除3名研究生留本院外,其他4位研究生也都得到同行的青睐,都被省级医院接收。疼痛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继“脑的研究十年”(20世纪后10年)之后,美国国立卫生确定二十一世纪的头10年为“疼痛研究十年”。麻醉科紧跟学科发展动态,还就疼痛机理和慢性疼痛治疗等相关方面开展了相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为攻克疼痛这一世纪之战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近几年,在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室临床设施、设备进一步得到完善,麻醉实验室正从无到有得到建立健全,为麻醉学科的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提供了坚强后盾。根据麻醉科现有研究设备条件,针对临床需要和学科发展规划,科室确定了以下科研方向:(1)麻醉药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2)麻醉深度监测;(3)呼吸力学研究;(4)心肌保护;(5)靶控输注(闭环靶控)麻醉;(6)疼痛机理和疼痛治疗的研究。今后麻醉科研究生培养课题和科研基金申报项目都集中在上述领域,争取在5~10年内使我院麻醉科在专业理论研究和临床技术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之,麻醉科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和“规范、创新、发展、提高”的宗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推进学科的发展,以更加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环境,竭诚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科室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信息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