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 12:25:55
不安腿综合征,又称不宁腿综合征,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极度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导致患者严重的睡眠障碍。
本病最早由英国提出,第一次全面予以描述。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患病率为总人口的4-29%,我国的患病率估计在0.7-7%左右。该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包括学龄前儿童,但是更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不安腿综合征虽然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但是长期以来不为患者和医生认识及重视。据统计,仅32-81%的患者会寻求就诊,其中仅有6%的患者能得到正确诊断。
不安腿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跟铁离子代谢或多巴胺系统异常有关。铁是酪氨酸羟化酶的重要辅因子,铁缺乏能导致多巴胺信号通路改变,从而导致尾状核和壳核D1和D2受体减少,并导致多巴胺转运体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尾状核和壳核细胞外多巴胺水平增高,可能提示了通过转运体的多巴胺清除能力下降。
2002年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中RLS患者与非RLS患者比较,唯一有显著意义的差别是RLS患者血清铁蛋白低于非RLS患者;另外,妊娠后妇女常常有较高的患病率,有较多患者同时也有缺铁性贫血的现象。因此,铁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了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许多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对多巴胺类药物或多巴受体激动剂有较好的疗效。因此,多巴胺系统异常也有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目前认为不安腿综合征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家族史,目前认为BTBD9、Meis1、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跟不安腿综合征有关;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II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II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多发性硬化等。
临床表现
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异常感觉。这种异常感觉常常累及患者小腿的深部如肌肉或骨头,尤其以腓肠肌最常见,部分患者大腿或上肢也可以出现,通常为对称性。患者常主诉在下肢深部有蚂蚁爬或虫子咬、骚痒感、疼痛、刺痛、烧灼感、撕裂感、蠕动感等不适,有时患者的感觉难以形容。患者为此会有一种急迫的强烈要运动的感觉,并导致过度活动如翻来覆去、到处走动。休息时如久坐或长时开车时也会出现症状,活动可以部分或者完全缓解症状。
正常情况下,夜间卧床时症状变得强烈并且在半夜后达到高峰,患者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者按摩腿部,患者往往形容“没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放好双腿”。严重者要起床不停地走路, 部分患者需要不停的敲打腿部,方可得到缓解。大概90%的患者伴发有睡眠中周期性肢体动作。PMS是发生在快速动眼相睡眠期的腿部刻板的、重复屈曲动作,可将患者惊醒。患者因此失眠,由于夜间睡眠障碍,导致患者严重的日间嗜睡,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记忆力衰退。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常常被误诊或漏诊,很多患者症状持续多年,甚至长达30-40年。该病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数安眠药物治疗无效,患者非常痛苦,很多患者会产生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药物依赖等疾病,部分患者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中医辨证施治
1.气血不足 双下肢肌肉内的不适无可名状,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捶打后减轻,夜间更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脉细。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的不适,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治则:益气补血。方剂:气血双补汤。
2. 肝肾亏虚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腿动不安,烦躁失眠,口苦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难以名状的不适感,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则:滋补肝肾。方剂:补肾汤。
3. 瘀血阻络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胀、麻木、困重乏力、疼痛明显,腿动不安,舌黯淡,脉沉涩。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疼痛明显,舌黯淡,脉沉涩。治则:活血化瘀。方剂:活血汤。
4.寒湿痹阻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或酸、麻、胀、痛等,困重乏力,腿动不安,活动、揉搓局部肌肉可缓解,肢冷,疼痛明显,舌淡苔白,脉迟缓。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困重疼痛,舌淡,苔白,脉迟缓。治则:散寒通络。方剂:通痹汤。
5.湿热下注 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酸胀、灼热、困重乏力,腿动不安,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要点:双下肢肌肉无可名状地不适,灼热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利湿热。方剂:清热利湿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