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引起的胆脂瘤是怎么回事

2020-07-08 11:02:26

徐耸 副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中耳炎引起的胆脂瘤,在临床上被称为“中耳胆脂瘤”。以前医学上曾经认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重的类型,但经过医学的缓慢发展,人们对该疾病有了新的认识。中耳胆脂瘤是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内生长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能造成邻近的骨质破坏,进而引起周围器官的并发症。病因有以下几种学说。

1、内陷袋学说:这个学说建立在既往有咽鼓管功能不良和中耳炎的病史上,此时中耳炎遗留的组织黏膜水肿、肉芽肿等病变,使得中耳膨胀不全,因此长期处于一种负压的状态。而这种上鼓室长期高负压的情况,进而导致鼓膜的后上方向内凹陷,局部逐渐形成内陷囊袋。内陷的囊袋在上皮不断增生的情况下,不断膨胀,破坏周围骨质,最终形成胆脂瘤。

2、上皮移行学说:当鼓膜穿孔后,外耳道的上皮细胞向鼓室内生长,由于是一个病理过程,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质并不能自洁,因此逐渐在此处堆积,进而形成胆脂瘤。

3、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这个学说认为鼓膜的上皮细胞,通过增值,逐渐破坏基底膜,并且长入上皮下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胆脂瘤。

4、化生理论:该学说认为,中耳的正常黏膜上皮被角化的鳞状上皮取代,进而伸入鼓窦或鼓室,使得脱落的焦化物质发生堆积,逐渐形成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可以表现为无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外耳道流脓,常伴有特殊恶臭,脓内可带血。同时有听力下降与耳鸣的症状。一旦发现以上症状,患者应尽早就医,一经诊断就会建议手术,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听力或不流脓,而是预防骨质破坏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