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球孢子菌病(别名:巴西副球孢子菌病,巴西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性肉芽肿,类球孢子菌病,南美芽生菌病)

副球孢子菌病症状

副球孢子菌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人,男多于女。皮肤及黏膜损伤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当身体抵抗力减弱而又有病原菌入侵时,不但局部发生病变,且可很快侵入淋巴和血液循环,引起内脏器官的病变。口腔黏膜是常见的最先被感染的部位,其次是肺部,近位淋巴结可肿大。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其分为皮肤黏膜型和内脏型。


  1.皮肤黏膜副球孢子菌病 病原菌常由口腔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病损开始时多在齿龈、口腔、上颚、咽喉、鼻腔、口唇和舌部。皮肤损害多由黏膜损害蔓延而来,或是来源于内脏血行播散,或由表浅淋巴结溃破引起皮肤穿破,形成溃疡。多发生于面部,以口周和鼻部常见。


  初发黏膜的损害是丘疹或水疱,继而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白色渗出物,基底部有出血点。当病变侵入深部时,可破坏会厌、腭垂、软腭而引起穿孔,产生疼痛。口咽部受累可致吞咽困难。口唇受累可致局部发生硬性水肿。牙龈受累可破坏组织而引起牙齿脱落。病变初期附近淋巴结即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可发硬,但不疼痛,继而局部可发生坏死、化脓、穿破皮肤而形成瘘管。


  2.内脏副球孢子菌病 肺部感染多为原发性的,开始有倦怠、乏力、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痰中带血丝。如果是继发于其他病灶和血行播散而来,其肺部临床症状可很轻。肠道感染多由消化道传播,病变多在回盲部,肠道可有广泛的溃疡,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肝脾大、腹水,腹腔内淋巴结可以肿大,由此而易被误认为结核或肿瘤。病变扩散时可累及胃、胰、肛门等处。如果全身淋巴结肿大,常易误诊为霍奇金病。病情发展时,病变可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肌肉、软骨等处。当肾上腺皮质被累及时,出现艾迪生病的一系列临床症状。X线检查损害常位于肺的下野,多为双侧。损害可呈结节状、浸润性或条纹状。结节可以分散,也可融合。浸润可以局限,也可弥散。一般肺部病变未见有钙化现象,胸膜也很少受累。


  诊断:


  1.本病为地方真菌病,病人常有流行区的居留史。


  2.肺部感染者,伴有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或多系统受累时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3.皮肤副球孢子菌病的诊断比较容易,主要是找到病原菌。


  虽然在标本中发现形成特征性多芽体的大型(常>15μm)酵母菌可提供强有力的拟诊依据,但需经真菌培养才能确诊。

副球孢子菌病专家答疑

哪些人容易感染副球孢子菌病?怎... 副球孢子菌病的症状有哪些? 副球孢子菌病和球孢子菌病有什么... 副球孢子菌病应该注意些什么? 副球孢子菌病应该怎么治疗? 副球孢子菌病的危害有哪些? 副球孢子菌病危害有哪些? 副球孢子菌病的症状有哪些? 副球孢子菌病皮肤黏膜淋巴系统副... 球孢子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副球孢子菌病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