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证的病机与症状

2022-12-15 21:26:44

孙连庆 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肝郁脾虚证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又称肝脾不和证。根据病变脏腑相同。其证候类型及临床表现比较简单。

病机: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溏结不调;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则泻后腹痛暂得缓解;舌苔白,脉弦或缓,为肝郁脾虚之证。

常见病症:

肝郁脾虚型泄泻:

临床表现: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腹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剂:痛泻要方。

常用中药:陈皮、白术、白芍、防风。

针灸泻法:足三里、中脘、公孙。

肝郁脾虚型厌食症: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拒食,便溏,月经不调或无月经,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细;烦闷,难入睡或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思虑。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平补平泻:章门、期门、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常用腧穴:足三里、内关、中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