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病因

       1.胃肠运动的生理学 胃的运动功能有三:储存食物;研磨搅拌食物使之成为细颗粒并与胃液充分混合;以最适宜于小肠消化吸收的速度缓慢地、小量地把食糜向小肠排入。

  胃壁的平滑肌有纵行、环行和斜行三层,以环行肌最厚,收缩也最有力,在胃的各部分中胃窦部环行肌最发达,收缩活动也最活跃。因此,胃窦的运动功能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

  胃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胃的紧张性收缩和胃的蠕动。胃的紧张性收缩在已排空了的胃表现尤为明显,可使胃腔内具有一定压力,维持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梯度,有助于消化间期胃液的排空;胃的蠕动可分为消化期的胃排空运动和消化间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食物进入胃后约5min,胃排空运动即开始,蠕动波由贲门开始,以3次/min的频率传播向胃窦,再至幽门。通常一个蠕动波可将1~3ml细小颗粒食糜排入十二指肠,直径大于1mm的颗粒常常不能通过幽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发生于胃排空之后,呈现为一种规律性的周期性的一组强烈的收缩活动,这种收缩活动一般起源于胃窦或十二指肠,向离口方向传播,可传播到近端结肠。收缩活动的频率在胃窦部为3次/min,在十二指肠部为11次/min。收缩活动的传导速度约2~5cm/min。MMC一般餐后4~6h才能发生,以后每隔2h左右发生1次,每次MMC发生时常常伴随胃液、胆汁和胰液大量分泌以及一些胃肠激素(如胃动素)的分泌高峰。MMC的发生过程分为3期,Ⅰ期为静息期,约占周期的50%,Ⅱ期呈现间断的收缩活动约占周期的40%,Ⅲ期为一组连续的收缩活动,约占周期的10%。进餐可终止MMC。关于MMC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提示与自主神经系统、胃肠激素的周期性释放(尤其是胃动素)和消化液的分泌过程有关。MMC的功能是将消化间期的胃内容物(如咽下的唾液、胃黏液、胃黏膜的脱落物、食物残渣以及未被消化的固体食物)排入小肠,并促进小肠的排空。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约3~8h。MMC的异常可引起消化间期胃液和十二指肠液滞留、小肠排空延迟和细菌在小肠和上消化道过度繁殖。

  2.糖尿病患者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 糖尿病患者胃排空延缓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而对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的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较少。北京同仁医院通过对51例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研究,发现约70%的糖尿患者存在消化间期胃肠运动障碍。这些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MMC Ⅲ期缺失,其中以胃窦Ⅲ期缺失最为明显,而代之以Ⅱ期持续时间延长,以及胃窦部收缩力减弱。除了胃排空和MMC异常外,糖尿病患者胃电活动也存在明显的异常。胃体部和心脏一样也存在具有起搏功能的组织,它能产生自发的节律性电活动,即慢波电位。正常慢波电位的频率是3次/min。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胃动过速(超过4~5次/min,并持续1min以上)、胃动过缓(低于2次/min,并持续1min以上)或混合性胃电节律紊乱(胃动过速与胃动过缓交替出现)。

  尽管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胃肠运动功能障碍,但较少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胃肠运动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和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肾脏、外周神经、眼底病变等)缺乏明显的一致关系,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性胃轻瘫专家答疑

得了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表现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症状? 糖尿病性胃轻瘫一直吐 糖尿病性胃轻瘫能治愈吗 什么是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吃中药好还是吃西... 糖尿病引胃轻瘫,很严重,不吃不... 一型糖尿病合并症胃轻瘫 糖尿病并发症胃轻瘫怎么治疗 一型糖尿病合并症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相关视频

糖尿病性胃轻瘫怎么治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什么是糖尿病性胃轻瘫 张人玲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糖尿病性胃轻瘫热门文章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糖尿病性胃轻瘫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糖尿病性胃轻瘫应该做哪些检查? 糖尿病性胃轻瘫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糖尿病性胃轻瘫应该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