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2021-09-11 15:45:40

王辉 主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病,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母亲血型和新生儿血型不一致引起的。如果病症严重,还会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水肿,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造成更多危害。那么,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根据相关报道认为,在482例高胆红素血症中,围产期因素占170例,黄疸发生时间为2.9±1.1天,总胆红素峰值为5.05±1.5天。这时实验室检查会发现总胆红素升高,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肝功能反常,因此确诊疾病后应选用光疗和静脉输注白蛋白血浆治疗,从而消除胃口差、皮肤发黄的问题。

第二、虽然静脉注射白蛋白血浆可以预防胆红素脑病,但应对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相对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和高危妊娠的护理,降低早产儿发病率。在此期间,应该定期检测患儿产后血胆红素水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也好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因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缺少引起的,可用苯巴比妥钠治疗,一般治疗效果好。尤其是完全缺少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被分为I型和II型,I型相对稀有,神经系统症状往往发生得很早,预后效果不良,而II型也相对稀有,就是缺少部分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这时用苯巴比妥钠治疗会有更好的效果。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如果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部分缺失,可运用苯巴比妥钠诱导该酶的活性,积极治疗效果稳定。但若是这种酶完全缺少,预后就不是很好,因此,了解清楚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理特征,才能确定对症治疗方案。

新生儿溶血病健康指南
新生儿溶血症好治吗 这几个方法能治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又名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属于新生儿科疾病,病发起因与母婴血型不符、婴儿母亲有输血史等原因有关,一旦发病容易产生黄疸、水肿、贫血以及肝脾肿大等表现。针对于轻症的新生儿可采用一般、药物等方法治疗,加重后可给予光照方法治疗。...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要怎么治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是一种染色体遗传病,家族中25%的爸爸妈妈或50%的兄弟姐妹患有这种疾病,就属于遗传性疾病。因此,早期确诊疾病后,建议使用苯巴比妥降低胆红素水平,但千万不要随便用药,一定要听从医生安排,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怎么办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盂肾炎、风湿热和其它疾病。早期确诊疾病后,建议选择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尤其是青霉素是治疗疾病的首选药物。如果患者青霉素过敏,也可选用氨苄西林、羟基氨苄西林、青霉素G、长效西林等,以达到治疗效果。...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怎么办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疾病,危害性较多小儿的身体健康,主要因为基因突变而发病,导致肝细胞摄取以及转化胆红素能力降低,继而引发身体乏力以及黄疸等表现。该病较为复杂,其治疗要立即展开,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可根据小儿的病情选择针对性的药物来治疗。...
溶血性黄疸会造成小儿脑瘫吗 溶血性黄疸的造成原因分析
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遗传性球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遗传性贫血、不同血型输血、药物性因素、溶血性疾病。另外患者发生某些疾病也会导致溶血性黄疸的发生。 一般来说溶血性黄疸是不会引起脑瘫的,但会导致胆红素脑病。...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会不会遗传
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包括很多类型,比如吉尔伯特病、高胆红素血症I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非结合型、青少年间歇性黄疸、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等。不管哪种类型,都和家族史有关,因为临床案列证明,25%的父母双方患有这种疾病,遗传给小儿的概率很大。...
新生儿溶血病用药方案
人血白蛋白
新生儿溶血病最主要并发症就是大量游离胆红素引起胆红素脑病。输注人血白蛋...
苯巴比妥片
苯巴比妥可以增加胆红素从粪便及尿液中排出的量,减少血液中游离胆红素浓度...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以从根源上阻断患儿红细胞破坏,减少游离胆红素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