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型黑矇性痴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013-03-24 21:32:53

谢红霞 主任医师 国药同煤总医院

(一)发病原因

可能系一种溶酶体病。酶的缺陷尚不明了,可能与脂肪酸的过氧化酶缺乏有关。脑组织神经元的溶酶体内有沉积物,认为是蜡样质和脂褐质的蓄积。

(二)发病机制

本症可分为3型。

1.Tay-Sachs病(Ⅰ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此即为早已熟知的婴儿黑矇性家族性白痴(infantile amaurotic familial idiocy)。病理损害主要限制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细胞中含有特征性的膜状胞浆小体、神经元细胞逐渐消失,而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脊髓也有类似的改变,前角细胞受累明显。在大多数病人眼内可见樱红斑,用电镜可见到肝与其他器官细胞内有膜状胞浆小体,在骨髓中一般不见泡沫细胞。由于氨基己糖酶A不能降解GM2神经节苷脂,使病人脑中此种苷脂增加了100倍。

本病多见于东欧犹太人,但在诊断时不能除外非犹太人及非白人儿童患病。

诊断依赖于氨基己糖酶同工酶A的测定。本症无特殊治疗,一般在3~4岁死亡。

2.Sandhoff病(Ⅱ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 该症病人缺乏氨基己糖酶A和B,这不仅使GM2神经节苷脂在脑中沉积,而且其他β-氨基己糖最终产物糖脂、糖蛋白及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也在脑与内脏中沉积。临床表现类似Tay-Sachs病,但有内脏受累。GM2神经节苷脂在脑中的含量增加100~200倍,肝、肾、脾、红细胞糖苷脂大量增加,在红细胞中主要是鞘糖脂。

3.少年型GM2神经节苷脂沉积症(Ⅲ型) 为氨基己糖酶A部分缺乏所致,发病较Tay-Sachs病及Sandhoff病晚。共济失调和进行性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始于2~6岁。语言丧失、进行性强直状态,手和四肢呈徐动姿势,并有细小痉挛发生,并未发现器官增大、骨骼畸形及空泡细胞,在晚期可失明。患儿多在5~15岁死亡。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健康指南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本病征无特异治疗,仅可作对症处理。   (二)预后   本病征预后不良,患...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应该如何预防?
  检查血液中氨基己糖同工酶A活性,可检查出患者和携带者;对培养的羊水细胞生化分析,可做出产前诊断。...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出现严重惊厥。运动和智力发育落后、视力减退、共济失调、视网膜萎缩、黄斑变性、视神经萎缩而渐致全盲...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与GML神经节苷脂沉积症鉴别。   该症自婴儿期发病,是一种进行性脑变性疾病及黏多糖病样外形为其...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应该做哪些检查?
  本病患儿末梢血淋巴细胞有空泡。多核白细胞有嗜苯胺蓝性颗粒增多。脑脊液蛋白有轻度增加,不超过80m...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临床表现 两性均可罹患,起病于1~4岁,突然出现严重惊厥。常呈肌阵挛性或无动作发作。运动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