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网友分享
肠息肉超过4厘米癌变的可能性还是较大,因为宽基底的息肉,这个可以考虑局部切除,然后就是活检的。
意见建议:如果这个活检是良性的就好,当然如果是恶性的,那么切除的范围就会比较大了,注意及时检查,另外就是饮食不吃辛辣刺激的为宜。
肠息肉癌变可能性多大呢?
这是很多肠息肉患者所关心和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一旦发生癌变,就没那么好治了,甚至造成死亡。
对此,要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病变,不会危及生命,而且也只有一部分息肉有癌变的倾向,需要积极的治疗。息肉发生癌变也与其性质相关,幼年性息肉(10岁以下)以及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虽然息肉也会发生癌变,但是赶在癌变前积极治疗,就有很大的机会治愈,息肉发生癌变所需要的时间一般在5~10年左右,所以积极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一旦发现肠息肉,就应立即去医院做治疗,以防止拖延使其发生癌变。
1、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使得处于平衡状态的肠黏膜受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加,或者是肠黏膜上皮凋亡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息肉的蒂实际上主要为肠的蠕动使凸起的息肉上下移动,牵拉形成的过多黏膜。
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结、直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研究表明,大便中总胆酸和胆酸的万分变化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体积和上皮组织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此外,高纤维饮食,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
3、炎性刺激: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炎、晚期血吸虫性肠炎等,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4、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例如,肠腺瘤性息肉基因(apc)是一种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会引起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变和结肠、直肠癌变。
(1)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以及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大便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下垂。可并发直肠脱垂。
肠道刺激症状: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2)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便血: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腹痛: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1.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蔬菜水果以及粗粮,少吃高脂肪食物,少抽烟、少喝酒,烟酒对肠道刺激性都很大,多喝水对肠道进行滋润,而且有助于大便排出。
2.保持心情畅快
中医认为压力会导致身体虚弱,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使体内酸性物质沉积,诱发肠癌。由此可见,压力也是肠息肉的重要诱因,所以,生活中有什么不愉快或者压力,一定要及时排解,可以外出旅旅游来散散心,烦闷的时候多听舒缓的音乐,或是向他人倾诉,必要时接受心理治疗。
3.规律的作息
喜欢熬夜,夜生活的人要改改了,熬夜对身体的各项组织器官伤害都很大,会加重体质酸化,容易患肠息肉。
4.多运动多锻炼
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运动时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引起肠息肉。
腹泻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一整天跑厕所也是累的够呛。双腿无力不说,身体还容易脱水。这时候要是吃些药物就能够治疗,那腹泻吃什么药好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吧。
肛裂开始时为单纯的裂伤,但经过反复的裂伤、治疗后会形成溃疡,有时会引起肛门狭窄(肛门变窄,导致大便排出困难)。那么,肛裂对患者有什么危害呢?怎么治疗肛裂呢?
肛周脓肿又被称为肛门直肠四周脓肿,是由于肛管直肠周围的组织急性的感染而导致,局部会表现为红肿、热疼痛等症状。肛周脓肿手术后换药疼不疼呢?需要如何护理才好?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肛周脓肿,又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称为肛痈。肛周脓肿是发生于肛门、肛管和直肠周围的急性化脓感染性疾病,属于细菌感染,是肛瘘的前身。本病与肛瘘是肛肠三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占肛肠疾病的8%~25%。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小儿发病率也相对较高。肛周脓肿发生后应认真对待,发生在肛门两侧的坐骨直肠窝和骨盆直肠窝及男性前侧的会阴筋膜下的脓肿最为凶险,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