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网友分享
为什么要吃药?药物副作用是不是非常的大?吃多长时间的药?抑郁症能不能根治?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
因为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问题,他是多种生物、遗传、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也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是紊乱的,新型的抗抑郁药物是通过调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来发挥作用,目前来看临床应用的抗抑郁药对于大多数患者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副作用远远小于老的精神药物,安全稳定性也更高。抑郁药物不会让你变得很傻很呆,也不是激素,对你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是不是需要吃很长时间的药?是的,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病,很多疾病的产生需要常年累月的发展积压,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另一方面,大脑内神经递质的调节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去塑造新的神经递质,因此你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你的情况调整治疗。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12]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 [12] 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3]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1、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心理负荷较重,自己不易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抑郁症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意志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
3、抑郁症的预防还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提高自己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努力保持心理健康,从而能很好的预防抑郁症。
4、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抑郁症的预防还要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运动、转移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用来说明曾为一般人士但却突然无法再与他人沟通且具有极端孤立的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Asperger综合症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性障碍与Asperger综合症较为常见。
失恋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如果说失恋是什么感觉,那么谁也说不出来,有人说“失恋,心中就如插上一把刀,一动就痛”,有人说“失恋就像吃酸味冰淇淋,心里酸酸的、凉凉的,让人不能承受”更有人说”感觉像是一个很熟悉的人去世了”。面对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与烦恼,大多数人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生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能及时排除这种强烈情绪,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集中体现,很多时候控制着我们的不是智慧而是情绪。管理情绪一直是一个很难得问题。面对人生中突如其来的伤痛,彷徨和悔恨,如何让自己顺利度过这些难熬的时光?面对亲人的意外离世,该怎样调节情绪?这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情绪是跟随着我们一生的,情绪也是不断变幻难以把控的。我们都需要看清自己的同时学会放松的面对人生。
失恋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调整心态最关键。那失恋后如何摆脱失恋的阴影?其实可以试试几个方法,比如与人倾诉、懂得移情、懂得辩证对待、抛弃恋爱至上的观念等,尽快走出失恋阴影,摆脱痛苦,重新面对幸福人生。现在就来教你失恋后越来越瘦如何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