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4网友投稿
对于妇女来说,生儿育女是其基本的功能,生出健康的宝宝也是妇女的梦想,但是有些妇女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子宫等原因不能怀孕,导致一生的遗憾。不过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子宫可以移植,这给那些不能怀孕的妇女带来了福音,那么什么是子宫移植呢?
20日18时19分,曾于2015年接受全国首例人子宫移植的患者杨华(化名),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平安产下一名男婴。经科技查新,这是国内首例、全球第14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出生的“添宫宝宝”。
2015年11月20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专家团队实施中国首例人子宫移植手术,成功将母亲的子宫移植给22岁“先天性无子宫”的女儿杨华。移植前,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帮助杨华形成14枚胚胎并冻存,为后续孕育子女做好准备。
2018年6月13日,西京医院陈必良教授团队通过对杨华移植子宫连续监测,改善其子宫内膜情况,为胚胎着床做好准备。在超声“慧眼”精确指引下,冷冻胚胎被植入。14天后,复苏胚胎着床,杨华成功妊娠,这已是第五次尝试。妊娠早期,杨华出现妊娠剧吐、先兆流产的症状,妊娠中晚期出现胎儿生长受限,先后4次住院进行保胎等治疗。
为避免足月的胎儿对移植子宫造成压力,使分娩风险增倍,陈必良教授团队选择在孕33+6周进行剖宫产手术,手术圆满成功,历时1小时6分钟。据了解,新出生的宝宝身体各指标正常,体重2kg,身长48cm。剖宫产手术结束后,专家团队没有立即摘除子宫,小两口还计划着孕育二胎。
据陈必良教授介绍,其团队已成功实施2例人子宫移植。至今子宫移植仍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仅有沙特、土耳其、瑞典、中国和美国等5个国家尝试过21例,移植成功14例。世界首例“添宫宝宝” 2014年9月在瑞典出生,目前全球累计诞生了“添宫宝宝”8例。
子宫移植对于那些想要宝宝却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怀孕的妇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音,那么什么是子宫移植,子宫移植有哪些副作用呢?
什么是子宫移植
子宫移植,是子宫移植先驱计划实验的一部分,试验是否可能以移植子宫孕育孩子,实现无子宫和不孕妇女们怀孕生育的梦想。
子宫移植的副作用
排异反应
除了受者,对子宫移植的供者也有一定的条件,例如,要排除供者的遗传性、器质性疾病。此后需要对供体和受体的DNA进行配型,以确保遗传匹配。接受亲人或近亲的子宫会让DNA的配型更容易成功。
抗排异反应药物的应用
受者在移植子宫后,以及在子宫成活后怀孕时,除了正常的孕检,还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以防止怀孕期间身体出现排异反应。对于孕妇来说,异体子宫和胎儿都是其体内的异物,每个月都需要进行宫颈活检检测排异反应。因此,一些研究人员担心,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和进行宫颈活检等可能会增加感染,从而导致早产,而且药物是否会影响胎儿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这些原因也能解释为何子宫移植孕育后代成功率不是太高。
对受孕者自身的影响
子宫移植的争议比较大,因为它涉及从活着的捐赠者体内取出子宫,同时受者需接受强效的免疫抑制药物,对于捐赠者和受者双方而言,都风险巨大。另外,子宫移植还包括一系列风险,除了排异,还有可能在怀孕期间出现致命并发症等,抗排异药物还会提高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另外,为了保证子宫移植患者能成功孕育和分娩孩子,以及保障她们的健康,在患者接受子宫移植后,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生育完两个孩子之后,需要手术切除移植的子宫。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持续服用抗排异药物,避免长期风险。这也是子宫移植的麻烦之处,也是经济负担较重的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的介绍,子宫移植目前处于科学的初期实验阶段,进行子宫移植需要符合相应的条件,同时,子宫移植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在做子宫移植前,对这些副作用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所以建议想要做子宫移植的妇女对子宫移植进行全面的了解。
在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基本上都有一个习惯,只要一生病,都曾被家里的长辈带着去输液。以为输液就病情好的快,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无知的行为,这是一种变相的谋杀,大部分疾病其实根本不用输液,下面就给介绍一下输液时应注意的事项。
天然孕酮和人工合成孕激素有两个共同的特性:抑制下丘脑-垂体系统、和转化子宫内膜。但是,由于合成类孕激素的不同来源,在发挥孕激素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表现出其他甾体激素样的作用,特别是长期使用、或大量使用时。
阿奇霉素不是头孢类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病毒感染不建议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可以使用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阿奇霉素片,适应症为本品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急性中耳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那么阿奇霉素属于抗生素吗?请看下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可以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可以直接控制大脑节律中心,也称作生物钟。生物钟与饮食节律、代谢、苏醒-休息节律有关,同时也是影响能身体倒时差和倒夜班能力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