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碧真的能解酒吗?

2015-08-05网友分享

  如果你试着把“雪碧”和“宿醉”作为关键词在Google进行一番搜索的话,你会得到大约80000条结果。前几页的内容说的几乎都是同一件事:来自中山大学李华斌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雪碧有助于缓解宿醉。而如果你试试把“雪碧”和“胃穿孔”作为关键词Google一下,那么你也会得到超过20000条的结果,而这些内容,指向的则是一名33岁的周先生为了解酒喝雪碧,最后不幸胃部穿孔的新闻。

  媒体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尤其是一些以弘扬科学知识为名大肆胡说八道的媒体。它们的面部神经敏感程度似乎和人类不同,对抽脸这一现象缺乏感知能力。即使是自己抽自己的脸抽到红肿,面对着刷刷上涨的访问量,编辑们似乎也甘之如饴。

  那么,雪碧到底能不能解酒呢?

  溯源

  让我们回到这一传闻的源头,看看来自广州中山大学李华斌教授团队的这篇文章。

  李华斌教授的文章发表在《Food & Function》杂志上。《Food & Function》由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办,创刊于2010年。2011年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及美国全科一血文献光盘数据库(Medlars Online, MEDLINE)收录。目前影响因子为2.694,主要刊载内容包括:食品(行情 专区)物理结构与特性、食品成分化学、生物化学与生理功能、食品营养与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李华斌教授团队在研究中使用了在人体酒精代谢途径中十分关键的两种酶: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在设计体外实验测量这两种酶活性的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常见饮料,测定这些饮料对于这两种酶活的影响。最终文章的数据显示,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雪碧(xue bi)能够显著的提高这两种酶的活性,进而推测雪碧可能具有缓解宿醉的效果。

  即使忽略这篇文章中对饮料名称那称不上严谨的奇怪翻译——可口可乐(ke kou ke le),雪碧(xue bi),以及让人不知道出于哪个公司之手的饮料——酸梅汤(suan mei tang),癍痧(ban sha),火麻仁(huo ma ren),还有文章中出现的错别字,这篇文章所得出的结论,依然离证明“雪碧能够解宿醉”这个命题有很长一段距离。

  对于这一点,李教授作为文章的通讯(行情 专区)作者,认识得非常透彻。在接受果壳网采访时,李教授也强调:“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具体起作用的成分及机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雪碧是否能够解酒还远不是一个能够下定论的事情。

  李教授对果壳网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只是提示雪碧和苏打水可能具有解酒效果,茶类/凉茶类饮料在体外研究中会削弱ALDH的酶活性,但均需要进一步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

  在生物学研究中,“体外”(in vitro)和“体内”(in vivo)是差异巨大的概念。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的结果可能相去甚远。人体内的酒精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我们喝下去的饮料在代谢过程中会对肝部造成怎样的影响,是非常难以预测的事情。

  借鉴

  那么,究竟是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预测不同因素对宿醉的作用?来自韩国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方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通过实验探究韩国梨汁(Korean pear juice)对于宿醉的缓解作用。最终有14名受试者参与了这一实验。在接受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询问受试者的“酒量”,并根据这一数据设计接下来的实验。受试者被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受试者服用的是韩国梨汁,而对照组服用的则是加入了人工梨味香精的饮料。30分钟后,两组受试者服用能够引起“宿醉”的烧酒(Soju)。在这之后的0、0.25、0.5、1、2、4、6、15小时分别对其血液和尿液中不同物质的浓度进行测量。

  受试者接受测量的指标包括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以及尿液中丙二醛(MDA)的浓度。MDA被视作酒精引起的氧化物压力的生物标志,这一产物的积累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研究人员还对参与者进行了线粒体乙醛脱氢酶ALDH2酶分型的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服用韩国梨汁的受试者宿醉状况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缓解。在实际的测量中,血液中乙醛和乙醇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然而服用这一饮料并未使得MDA的浓度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韩国梨汁可能对于MDA的清除没有作用。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对于乙醛脱氢酶的基因型为ALDH2*1/*1或ALDH2*1/*2的受试者,韩国梨汁可以更为显著的降低他们血液中乙醛和乙醇的含量。

  来自美国的研究团队则旨在探究咖啡因是否会对啤酒引起的宿醉产生作用。这一研究招募了数量更多的参与者,通过对被试者睡眠质量的调查,判断咖啡因的加入是否会造成影响。在实验中,受试者的平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平均睡眠质量以及宿醉发生的概率都成为了调查的对象。但遗憾的是,在一系列的调查中,咖啡因似乎仅仅在“睡眠质量”一项起到了作用。相对于对照组,更多饮用含有咖啡因啤酒的受试者在接受问卷调查时,汇报说自己的“睡眠质量”更好。

  结论

  在药物或饮品影响宿醉的相关研究中,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标准的研究方法。但不管怎样,体外活性的实验都不能成为直接的证据。李华斌教授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富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

  科研人员也许比较清楚研究的实际意义,而媒体在对于科学结论的解读上却常常会进行夸大。在需要博关注博眼球的时下,这大概也是无奈的生存之举。然而,对于关乎健康问题,这种夸大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这一后果可能是进行夸大的媒体人本身都意想不到的。

  而对于老百姓而言,不管解酒药物发展到什么地步,过量饮酒终归是对身体有害的。与其事后喝药治疗忍受宿醉,不如量力而为,尽兴就好——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

大家都在看
大脑到30多岁时才会发育成熟 二十多岁的你还只是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啊!”小时候犯错误总有一个家长要动武,而另一位家长肯定也是这样劝的。不知道是小时候被庇护的太好,还是没接触过坏人,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行为总是特别幼稚不成熟,这时候总会自我安慰,我还是个孩子!那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会成熟呢?

27岁二胎妈妈熬夜玩手机猝死 熬夜的危害有哪些?

最近一个地区的二胎妈妈才刚刚27岁,因为通宵玩手机在家中猝死,现在网络发展是非常的快,很多人都是离不开手机,不论是在什么地方都会带上手机,然而也成为了每个人的习惯,甚至还有些人养成了一个熬夜玩手机的习惯,其实这对身体是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就出现27岁二胎妈妈熬夜玩手机猝死,熬夜的危害有哪些?

成都运渣车侧翻埋压轿车事故 珍爱生命远离大车

在如今的社会中,交通事故已经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而在最近又一个大车事故事件引起人们关注,重庆一辆重型大货车在行驶途中侧翻,而同向行驶的小轿车压了个正着,小车瞬间被压成了大铁块。

老汉醉驾高速逆行 "逆行三轮车"九死一生引发三次刮蹭

酒驾一直是酿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元凶之一,从针对酒驾司机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司机是过分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而交通部门对于查处酒驾的处罚条件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被查到酒驾,一次性12分全部扣完,必须要学习才能重新持证驾驶。

  • 欺诈
  • 色情
  • 恶意营销
  • 违法信息
取消
私人医生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