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9 10:19:09
少食多餐。
有三高的人,可以选择少食多餐,每次吃饭的时候都吃的少一点,只要不让自己饥饿就好,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尤其是那些高血糖的人,特别要注意这点。而且一次性吃太饱,也容易长胖,而肥胖也与这三个指标的增长有直接关系,特别是高血压和高血脂。
低盐,低脂,低糖。
在饮食上,尽量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因为有研究表明,每天食入的盐的多少与血压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低盐饮食可以缓解高血压的症状。而低糖,低脂的饮食,就跟高血糖和高血脂有关了。所以,尽量保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注意食用的食物。
在平常的饮食中,三高人群也尽量注意自己食用的食物成分,不要进食过多的脂类食物,糖分。可以多吃点水果蔬菜,进食少量的鱼类、禽类等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吃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脂肪比较多的食物。还可以多食用豆类,蘑菇类的食物。
晚饭少吃。
健康的饮食状态,应该是“早饭吃的好,午饭吃的饱,晚饭吃的少”。晚饭吃多,很容易引起脂肪堆积,也容易长胖,也就间接地影响到了三项指标的高低。而且晚饭吃太多,也容易引起身体消化系统的损伤。所以,三高患者,晚饭只吃到七八分饱即可,不要吃太多。
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吃得越多,血糖就越高,尿中失糖也越多,饥饿感也就越厉害,最终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即为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然而,目前临床上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因为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导致了病情诊断的延迟。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一方面是由于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仅是轻度升高,还没有超过或只是轻度超过肾糖阈,肾脏糖份排除很少,还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另一方面是有些患者的肾糖阈增高所致。正常情况下葡萄糖在肾脏内全部被重吸收,尿中无糖排出;若血糖轻度升高,肾小管的重吸收值会相应增加;但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超出了肾小管的最大重吸收范围,则部分葡萄糖将从尿中排出,从而形成糖尿。这个血糖临界值即为肾糖阈,正常值为8.8~9.9mmol/L。肾脏病及其他一些泌尿系统疾病都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多数老龄患者的肾糖阈也会相应增高。肾糖阈增高后,患者即使血糖很高也不会有糖尿。没有糖尿,就不会引发渗透性利尿,因此可没有多尿症状;没有丢失大量水分,血浆渗透压就变化较轻,对下丘脑中枢的刺激也相应减轻,因此可没有口渴、多饮症状;没有糖尿,就不会损失大量糖分,因此可没有明显的饥饿感,多食症状减轻;没有糖尿,机体的营养成分丢失减少,因此体重减轻的程度也可相应减轻。由此,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最终不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
1.非孕妇的血糖检测
静脉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金标准,但是由于静脉血糖检测比较繁琐,确诊后一般只需要测定指血的血糖即可成为监测血糖的标准,可以在家中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反映身体内的实际血糖水平,更好地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现在还有动态血糖监测(CGM)可以更加精细的了解我们全天血糖的特点。
好的血糖控制应该是把全天的血糖值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血糖监测的时间应包括空腹血糖,三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随机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1~3点时的血糖。
同时,对于不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所选择的时间点也有所侧重,例如新诊断的患者往往需要规律监测一段时间的血糖,从而指导治疗,一般每天应坚持测4~7次。血糖控制相对稳定时,每月监测2~4次;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每周不同时间监测空腹、餐后血糖至少4次。尝试一种新的饮食方法,运动前后,旅行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次数,有低血糖症状时,怀孕或打算怀孕时要增加监测次数。
糖尿病患者在测血糖的时候不能光测“手指血糖”,还要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样才能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更有利于医生判断病情。“手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就好比一个班级的两个成绩,“手指血糖”反映了一次考试的成绩,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三个月来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口服糖耐量试验在服糖后两小时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也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孕妇血糖检测
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餐后1小时不超过10.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8.5mmol/l,3项中有一项超标即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1.诊断标准
高血糖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而诊断糖尿病的空腹血糖应等于或者高于7.0mmol/L,这两个数值之间有个差距。同样,正常人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而诊断糖尿病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应等于或者高于11.1mmol/L,两者之间也有个差距。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正好在这两个差距内,也就是说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这时的血糖既不正常,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就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诊断:按照世界统一标准,空腹血糖等于或高于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即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做口服糖耐量试验,服糖后两小时血糖等于或高于11.1mmol/L,也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血糖只要有一次达到上述的标准就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没有症状,需要在不同情况下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血糖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诊断糖尿病。
2.血糖值的换算
血糖值表示法有两种单位,一种是毫克/分升(mg/dl),为旧制单位;另一种为毫摩尔/升(mmol/L),为新制单位。现虽提倡用新制单位,但旧制单位仍在一定范围使用。所以,知道二者之间如何转换就很必要了。两种单位的换算公式为:mg/dl÷18=mmol/L;mmol/L×18=mg/dl。比如120mg/dl换算成以mmol/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除以18,即120mg/dl÷18=6.67mmol/L;6.67mmol/L换算成以mg/dl为单位的数值时,需乘以18,即6.67mmol/L×18=120mg/dl。
老年尿失禁一般指尿失禁,即膀胱内的尿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尿失禁可发生于各年龄组的患者,但老年患者更为常见。由于老年人尿失禁较多见,致使人们误以为尿失禁是衰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事实上,老年人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应寻找各种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那么老年尿失禁的并发症有哪些?请看下文。
很多人认为一旦得了脑血管类的疾病就活不长久,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虽然说脑血栓是死亡率很高,但是有的脑血栓患者病后预防的很好,又坚持吃药,所以脑血栓发生以后再活二十年也是大有人在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40岁以下起病的青年帕金森病较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对患者的危害极大。那么,帕金森病能导致死亡吗?
年纪大了,会得白内障吗?白内障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中,它是一种常见疾病,许多老年人也担心自己会得白内障。有数据分析到,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白内障达80%,超过8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竟然为100%!可见,年龄与白内障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那么白内障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年龄是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