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黑痣病的发生规律 竹黑痣病应该怎么防治

发布时间:2018-07-26 08:02:22

一、竹黑痣病的分布和危害

竹黑病病又称黑肿病、竹疹病。已发现为害淡竹、刚竹、箭竹、刺竹、苦竹及慈竹等竹种。在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都有发生。竹黑穗病发生在叶上。8~9月间叶表面产生灰白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纺锤形,颜色也逐渐变成橙黄色至赤色。第2年病斑表面产生黑色漆状小点(块),表面稍肿起。黑色小点(块)的边缘,病斑仍为赤色。发病严重时,一叶上可同时发生很多个病斑,病叶易枯脱落。引起竹黑穗病的病原是子囊菌,其中以黑德菌属(Phyllachora)中的几种为害病菌抱子经风传播。

  黑痣病在产竹区普遍发生。竹子被害后生长衰退,病叶易枯萎脱落,出笋减少。调查研究影响黑痣病的环境因素及在不同竹种上的病原多样性,是研究黑痣病的基础工作,是进行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多样性研究以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必须工作,对竹林叶部危害的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竹黑痣病的研究进展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省南京市区及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理工竹种园、浙江省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程度、危害竹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调查,并采集感病的竹叶作为样品分离病原菌。调查结果发现:竹黑痣病主要危害2个属11种竹子,即刚竹属10种、矢竹属1种。在刚竹属中,乌哺鸡竹和县红竹发病较重,尤其是黎子竹和刚竹发病最为严重;竹黑痣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竹林较密、环境阴湿、人工经营管理差的竹林竹黑痣病发病率明显较高。病原菌的研究方法包括病组织分离、病原保湿培养、室内接种试验,得到4种菌。

竹黑痣病普遍存在于竹林之中,影响竹林生长。调查研究影响竹黑痣病的环境因素及在不同竹种上的病原多样性,是研究竹黑痣病的基础工作,是进行黑痣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多样性研究以及防治措施研究的必须工作,对竹林叶部病害的预测、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调查区概况及方法

1.1 自然状况 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北接江淮平原,东连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88°22″~119°14″。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年平均最低气温11.6 ℃,全年积温(10 ℃以上)为4 897 ℃,极端最高温43 ℃,极端最低温-14 ℃。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集中于6月至9月中旬,以7月中旬至8月下旬出现较多。日最大降水量198.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大月均相对湿度为81%,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3%,年内变化6月、7月大,4月、5月、8月、9月小。年均风速3.6 m/s,最大风速27.8 m/s,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向,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全年无霜期达200~300 d。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 m,属于下蜀系黄壤。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时间与地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对江苏南京城郊紫金山、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南京理工大学竹种园以及浙江省杭州林科院竹种园等地栽培竹种的竹黑痣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南理工竹种园为主要调查地点。

1.2.2 调查方法。路线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在路线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种类,则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选择3块标准地,对角线5点采样,每月定期调查观测,并分别从上、中、下、东、西、南、北各方位采叶,每株采叶10~12片。记录病害的寄主、发生情况(感病率、病情系数)及其与生态环境(气候及气象条件、竹种、林分、立地以及营林措施等)的关系等,现场拍照并采集病害标本用于分离鉴定(方中达,1998;吴云,2007) 感病率和病情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感病率(%)=×100 病情系数=×100 竹黑痣病分级标准。

1.2.3 病害发生程度评估。将标准地内所调查的植株的发病状况,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估:轻(+):有病害发生,但并不严重;中(++):病害发生较严重;重(+++):病害发生十分严重或竹林衰败。

1.3 竹黑痣病病原的研究

1.3.1 病斑的组织分离。从病枝上采集具典型症状的竹黑痣病叶片,切去病斑边缘的小块病组织(约0.2 cm),用0.1%升汞进行表面消毒15 s,然后用无菌水洗涤3次,接入PDA培养基平板,平均每个培养皿内接入3块病块组织置于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长满培养皿的3/4后用灭菌打孔器(直径6 mm)打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 计算所得菌株的分离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分离率(%)=×100 。

1.3.2 竹黑痣病的保湿培养。选取从病枝上采集的竹黑痣病叶片,用酒精擦拭表面后,将其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保湿在25 ℃培养箱中培养,3 d后观察 。

1.3.3 室内接种试验。采集新鲜健康竹叶,用酒精擦拭表面,置于无菌的培养皿内,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片上,将其置于25 ℃培养箱中培养,观察发病情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竹黑痣病症状观察 病害发生的特点是发病初期观察竹叶表面出现圆形或者纺锤形的黄红色斑点。第2年4―5月在病斑上看到有些小黑点产生,为病菌子座。病斑外缘一圈仍为黄红色。随着病害的发展,竹叶表面小斑点连串在一起成为椭圆形较大的病斑。

三、竹黑痣病痣病菌

约20种黑痣菌引致禾草发生黑痣病。较常见的是禾黑痣菌,属子囊菌亚门。子囊壳埋生于黑色的假子座内,烧瓶状,直径120-190微米(160-250微米),瓶颈长148-216微米;子囊棒状,无色,大小79-105×6.6-10微米,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9-14微米×4.5-7微米,子囊间有侧丝,比子囊略长。

寄主范围编辑冰草属、剪股颖属、短柄草属、雀麦草、赖草属、拂子茅属、披碱草属、单蕊草属、羊茅属、大麦属、梯牧草属、猬草属、小麦属及黍属的若干种有发生此病的记载。

  发生规律编辑病原菌以假子座中的子囊壳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孢子释放,侵染新生叶片。

  分布与危害编辑广泛分布于国内外,为害多种禾本科植物,但为害不重,多种草坪草较敏感。

  防治方法编辑1.科学施肥根据配方,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可促进草地康复。2.播种健康种子。3.药物保护对草坪及科研地可用以下药物保护:氯苯嗪、放线酮、克菌丹、百菌清、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混剂、甲基托布津福美双混剂、三唑酮。

四、竹黑痣病的防治及发生规律

竹黑痣病的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在早春之际,收集病枝、叶,集中销毁。

②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松土、施肥,以促进竹子生长,增强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1-2次。

  竹黑痣病发生规律:

发生规律编辑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病叶中越冬。翌年4-5月子实体成熟,释放子囊孢子,子囊孢于借风雨传播进行危害。病竹发病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逐渐往上蔓延。

  发病初期,感病叶面产生苍白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渐变为橙黄至赤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疹状隆起、有光泽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子座。其外围有明显的橙黄色的变色圈。病斑可互相联合成不规则形。最后病叶局部或全部变褐枯死。

投诉
大家都在看
中医经络监测仪 中医经络监测仪的作用与功效
中医经络监测仪 中医经络监测仪的作用与功效

当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即使有症状,西医也不能发现疾病。中医经络监测仪可以发现状态,根据经络的变化找出疾病的来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它经过10年的研究和开发,具有中医经络探监测成功研制成果。用手掌全息理论,模拟中医临床诊断,获得人体健康测试报告。

洗牙牙缝变大怎么修复和洗后注意事项
洗牙牙缝变大怎么修复和洗后注意事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大到身体的调理,小到牙齿的保养,都在人们的保健之列。很多朋友为了保持牙齿的健康状态、口腔的健康都会选择洗牙的方式来保护牙齿,还有一些患牙周炎牙结石的患者也需要做洗牙护理。洗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胜任,所以洗牙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口腔医院,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喉咙息肉怎么确诊 喉镜检查准确又无痛
喉咙息肉怎么确诊 喉镜检查准确又无痛

由于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很多人都患有咽喉疾病,喉咙息肉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如果出现喉咙痛、呼吸受阻、咳嗽等症状就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喉镜是现在最为常用的方法,诊断的准确率非常高。

麻醉深度检测仪 麻醉是怎么回事
麻醉深度检测仪 麻醉是怎么回事

  麻醉深度监测仪,用于全身座醉患者手术中麻醉深度的监视,由耳机、电极、信号处理和显示等部件组成。该仪器检测听觉诱发电位,以便实时监视手术患者的麻醉深度,反应时间2-6秒,仪器自定义ARX指数0-100,分别代表清醒至深度麻醉状态。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 欺诈
  • 色情
  • 恶意营销
  • 违法信息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