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1 06:58:46
眼角膜完全透明,位于眼球前部,呈横椭圆形。占眼球外壁的1/6的角膜和巩膜一起构成眼球的外壁组织。眼角膜(Cornea)是眼睛最前面的凸形高度透明物质,覆盖虹膜、瞳孔及前房,并为眼睛提供大部分屈光力。加上晶体的屈光力,光线便可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构成影像。角膜有十分敏感的神经末梢,如有外物接触角膜,眼睑便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护眼睛。为了保持透明,角膜并没有血管,透过泪液及房水获取养份及氧气。
眼角膜的感觉神经丰富,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眼支经睫状神经到达角膜。如果把眼睛比喻为相机,眼角膜就是相机的镜头,眼睑和眼泪都是保护“镜头”的装置。在我们
眼角膜
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眼皮会眨动,在每次眨眼时,就有眼泪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层薄薄的泪膜,来保护“镜头”。由于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没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从泪液中获取营养,如果眼泪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够充分,眼角膜就变得干燥,透明度就会降低。角膜也会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所以一觉醒来后很多人会觉得眼睛有些干燥。眼泪的成分和血液的液体部分很相似,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油性成分附在角膜表面,以抑制水分的蒸发;而其中被称为溶菌酶的酶,具有杀菌的功能,可以保护接触到外界空气的角膜感染细菌。
1.有火焰烧伤或高温液体烫伤史
2.化学物眼部沉着和染色;由于长时间接触化学物质可见化学物质沉着在眼睑皮肤结膜角膜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眼表面的组织着色常因长期直接接触化学物所致眼内组织化学物沉着多为化学物被皮肤呼吸道及胃肠道吸收后沉着于眼部如银工长期暴露在银质粉尘中角膜和结膜可发生灰褐色银质沉着症
3.化学物眼部刺激或灼伤:对皮肤不致产生刺激症状的化学物也可造成角膜及结膜的损伤往往引起刺激症状如烟草酒精汞沥青和硫化氢等可致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或结膜炎亦可致角膜上皮损伤
4.化学物致眼部过敏反应:此种反应多表面为眼睑皮肤炎症和结膜充血水肿每有刺样皮肤异物感
5.化学物中毒所致的眼部病变:有毒的化学物质被机体吸收而致眼部组织发生病变可有眼肌麻痹晶状体混浊及化学物沉着葡萄膜及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除眼部症状外同时可有全身其他部位中毒症状。
当眼遇到高热或化学物质时眼险会迅速反射性闭合以避免烧伤但是极高的温度仍可使眼球烧伤烧伤的严重性和疼痛程度取决于烧伤的深度化学烧伤可因某种刺激性物质进入眼内引起即使是刺激性不太强的物质也可引起明显的眼痛和损伤因为疼痛剧烈眼险紧闭又可使化学物质更长时间留在眼内加重损害化学物质所致眼外伤中17%为固体化学物引起31%为液体化学物所引起52%为化学物烟雾所致在这些化学物引起的眼外伤中可因化学物直接接触眼部而致也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全身性的吸收而影响于眼视路或视中枢而造成损伤。
1.准确诊断严密观察角膜和巩膜的损伤程度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伤后分泌物较多要及时清除保持患眼清洁引流通畅每次涂药前先用消炎眼药水点洗切禁用其它眼药膏涂用因眼膏易于创面粘贴分泌物不能透过药层排出不利创面分泌引流
3.切忌对患者包扎及对眼球施加任何压力性操作以免防碍分泌物通畅引流或造成受压后再度损伤
4.对严重眼烧伤早期应用抗菌素包括全身用药
5.如发现角膜坏死而虹膜损伤不重待角膜坏死白斑化或疤痕化后可考虑角膜移植手术尤应重视眼球伤后一系列共发症如继发性青光眼交叉性感染眼球破裂等如无保守治疗的希望尽快手术切除为宜
当眼遇到高热或化学物质时,眼险会迅速反射性闭合,以避免烧伤。但是,极高的温度仍可使眼球烧伤。烧伤的严重性和疼痛...化学烧伤可因某种刺激性物质进入眼内引起。即使是刺激性不太强的物质,也可引起明显的眼痛和损伤。
[家庭应急处理]
(1)一旦眼球不慎被酸或碱性物质溅入烧伤时,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开水、河水或生理盐水现场清洗。睁眼或用手把上、下眼睑拉开、头在水中左右摆动约10分钟,彻底清洗结膜囊中化学物质。
(2)急救后应进行以下措施救治:
①碱性化学损伤时,应用20%硼酸冲洗,石灰灼伤时可用4%氯化铵或5~10%酒石酸铵每5~10分钟滴眼一次。
②酸性化学伤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③局部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眼膏包扎。
(3)经上述紧急处理后急送医院眼科进一步诊治。
在台风天过后,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喝开水,如果家里的饮用水已经受到了污染,一定要进行消毒以后再喝,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不要吃海鲜,因为很容易造成肠道传染病,同时我们还要做好我们生活环境的打扫工作,在室内室外多喷一些消毒水进行消毒。
外伤的伤口不建议使用任何的粉剂撒在伤口上,不仅不会加快愈合,反而会导致伤口愈合的延缓。关于伤口的愈合情况,这个主要还是和伤口的具体情况,例如:伤口是否较深,是否较长,是否污染严重等等情况是相关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众所周知,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走在路上发现一起交通事故,因为缺乏急救知识或是担心当事人讹诈,有的人选择默默离开,所以了解正确的应对方法和学习适当的急救常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