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中医治疗 慢性鼻炎有什么病因引起的

发布时间:2018-10-03 08:19:17

一、中医治疗慢性鼻炎

  中医称本病为“鼻窒”。临床町分为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和邪毒久留、气滞血瘀两型。

  (1)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型,症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咳嗽痰稀气短,面色咣白,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治宜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2)邪毒久留、气滞血瘀型,症见鼻塞呈持续性,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治宜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1山药芫荽粥

  组成:山药60克,葱白、芫荽各10克,粳米100克。

  用法:将山药研末,同粳米煮粥;葱白、芫荽切细,粥熟时放入,搅匀,煮沸,分1—2次食用。

  功效: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主治:慢性鼻炎,属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型,鼻塞时重时轻,流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头部微胀不适。

  方2山药泥

  组成:山药150克,大枣10枚。

  用法:山药切成小块,大枣去核,放人盘中,置火上蒸至山药已软,捣成泥状食用。

  功效:补益肺脾。

  主治:慢性鼻炎,属肺脾气虚、邪滞鼻窍型,交替性鼻塞,流稀涕,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胱白,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

二、慢性鼻炎有什么病因

  病因

  致病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职业与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1.全身因素

  (1)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

  (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5)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脉管炎、囊性纤维化及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黏膜未恢复正常,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或临近感染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发生慢性鼻炎。

  (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及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反复发生炎症。

  (4)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的影响,如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鼻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

  3.职业和环境因素

  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另外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三、慢性鼻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鼻塞特点为:①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②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

  (2)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痰”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

  (3)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2)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

  (3)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

  (4)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四、慢性鼻炎该怎么预防呢

  游泳防止鼻感染:夏季鼻炎患者游泳时要注意水进入鼻腔而感染。所以凡头部入水前应先深吸气,入水后用鼻呼气。凡头部不浸水游泳,均应用口吸气,用鼻呼气。出水以后,如果鼻内有水,不宜用力擤出,可在地上作跳跃运动,同时用鼻作短促呼气以便将水喷出。

  鼻塞不可强擤鼻: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引起鼻腔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鼻出血,亦可防止带菌黏液逆入鼻咽部并发中耳炎。

  冰凉饮料不过饮:炎热的夏季,一看见“透心凉”的饮料,就想抓起一饮而快。殊不知却会给鼻炎可乘之机。因此要注意食用方法且不宜过量食用。刺激食物不过食:炸辣、腌渍、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不要多吃,如辣椒、腌渍物、咖喱等。冷热交替不剧烈:不要长时间待在过冷的空调房,进出空调房防止冷热交替剧烈引起感冒。

  注意保暖,气候转变极易感冒引发鼻炎。季节转换注意观看天气预报及时进行适当添衣。慎用鼻粘膜收缩剂,尤其不要长期不间断使用。(滴鼻净、麻黄素、必通、呋麻滴鼻液等)。 改掉挖鼻的不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可使血液循环改善,鼻甲内的血流不致阻滞。经常运动。

投诉
大家都在看
  • 欺诈
  • 色情
  • 恶意营销
  • 违法信息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