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食品辟谣榜单发布 你信了几个?

发布时间:2018-07-27 10:22:38

  在平日里,我们总是能看到各种标题党,提醒我们注意健康,远离有害食品。然而,造谣者也抓住了这一受众心理,造常常通过“旧谣新翻”,将以往谣言进行“掐头去尾”、“添油加醋”、“改头换面”、“信息模糊化”等处理,从而在相关新闻报道出来的时候,跟风出现,引起大众恐慌。

  谣言一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真相:经查询可发现,类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

  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该评估还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

  谣言二 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非常广,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此外,该视频还搭配有患者的医学影像。从图像上看,不但患者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给人带来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真相: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出处、有来源,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该视频最核心的“证据”,就是密布寄生虫的医学影像。

  经查询发现,该医学影像拍摄单位是云南省某医院。原始新闻发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曾发布了一则“关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对寄生虫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生产者要注意进货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产品”“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议消费者“避免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谣言三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最近微信上流传一则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时令水果了。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

  其实,网络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谣言四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真相:其实,今年丙烯酰胺已经“火”过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自从十几年前被提出以来,丙烯酰胺只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致癌性,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指出,该实验中,动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而并非是从食物中得来的。

  谣言五 味精加热后有毒

  味精、鸡精是很多家庭都会用到的调料,它可以让食物的味道更鲜美。不过,网上总是流传着“味精加热温度超过100℃时会形成焦谷氨酸钠,危害健康甚至致癌”的说法,到底正确吗?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也是鲜味的来源。谷氨酸钠在超过120℃时,容易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实际上,焦谷氨酸钠并不会致癌,只是没有鲜味而已。况且,味精的说明书都会建议我们出锅前放味精。出锅前放味精,温度并不太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国际上的权威机构围绕味精的安全性做了大量的评估研究,目前都没有发现味精能产生某些危害。只有个别动物实验发现:在“大剂量”摄入下,对于某种非常敏感的老鼠可能会产生神经毒性。不过要达到这种效果,所需要的剂量远远高于人类食物中可能食用的量,正常饮食根本达不到那个量。

  谣言六 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

  一篇宣扬 “热柠檬水能治疗癌症”的网帖再度被热炒。该网帖一开头就言之凿凿地宣称,这是“北京陆军总医院陈惠仁教授”强调的。该网帖不仅介绍了“热柠檬水杀死癌细胞”的“理论”,还宣扬“热柠檬水可释放苦涩抗癌物质,是医药领域最新成果”,并配有声称是陈惠仁教授本人的照片,同时展示如何制作热柠檬水,并诱导转发传播。

  真相:旧谣翻新。该谣言出现后,多家媒体跟进辟谣:

  首先,“热柠檬水抗癌”的说法并不可信,在公开报道中也查不到相关案例,其声称的“人体有酸碱之分”的理论也被认定为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陈惠仁教授在辟谣声明中指出,网文系有人冒名杜撰,照片亦非其本人,他本人从未做过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专门研究,也从未在网络、微信上发布有关食物抗癌防癌的文章。

  谣言七 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网上时不时有自媒体发文宣称,醋很酸,可以泡软骨头、牙齿等,所以软化血管也不在话下。该谣言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传播的小高峰,此后虽有权威机构进行专业性辟谣,但难挡其在后续传播过程中的反复。

  真相:纯属谣言。需要指出的是,食醋是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降低。醋在消化过程中根本不会进入血管,过量喝醋反而会灼伤胃粘膜和食道。

  谣言八 瓶装水喝一口就会致癌

  3月底,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其内容称,世界卫生组织通报,9成以上瓶装水有毒,11个品牌中93%的瓶装水含有塑胶残骸,喝瓶装水会致癌。

  真相:这是典型的“恐吓型谣言”,其套路就是不讨论物质的实际含量以及该含量对健康影响有多大,只说“含有”,再把“长期大量摄入”时的后果拿出来吓人。其实微塑料在地球上很普遍,饮用水中也确实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可见性危害。

  谣言九 草莓是最脏的水果

  每年美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简称EWG)都会公布一批果蔬农药残留的排行榜,而每年的排行榜都会被我国某些媒体热炒为“最脏蔬果榜”,草莓则以第一名的身份屡屡上榜,被视为“最脏水果”,今年也不例外。

  真相:EWG的评选不具备权威性,不能客观地反映这些果蔬中的农残与健康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并不需要刻意远离草莓。

  谣言十 香椿致癌

  一篇题为《香椿大量上市!爱吃香椿的人注意了,快来看看吧!》的文章广泛传播,文章称“香椿中的硝酸盐含量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用后容易致癌”。

  真相:专家指出,香椿中所含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存在于所有植物中。一个体重为60kg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3kg的香椿,才可能“中毒”。且香椿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高,可以抑制硝酸类盐的危害。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吃香椿可能带来的致癌风险。

  以上的10大食品药品辟谣榜单,看过之后的朋友们,请谨记不要再上当受骗了,特点是在朋友圈转发相关的养生鸡汤或是恐怖谣言的时候,要懂得分辨是非,明辨在信息化时代过滤到虚假信息,做一个明智的网上游客。当然,大家也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的家人,必要在被谣言帖子欺骗。

投诉
大家都在看
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时间是什么时候  服用药物的最佳时间介绍
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时间是什么时候 服用药物的最佳时间介绍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以阿司匹林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酸性非甾体药物,临床应用上具有解热、消炎和镇痛的功效。此外,本药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而达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可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盐酸金霉素眼膏的作用是什么 使用眼膏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盐酸金霉素眼膏的作用是什么 使用眼膏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盐酸金霉素眼膏,适应症为用于细菌性结膜炎、麦粒肿及细菌性眼睑炎。也用于治疗沙眼。本品每克含盐酸金霉素0.005克。辅料为:白凡士林、液状石蜡。本品为黄色眼膏。本品为眼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那么盐酸金霉素眼膏的作用是什么呢?请看下文。

金银花根茎有哪些作用 金银花要怎么食用
金银花根茎有哪些作用 金银花要怎么食用

  金银花茶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护肤美容之功效。有不少人都爱喝金银花茶,却不知道怎样品茶、泡茶。并且,金银花茶如果饮用不当,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金银花茶的相关知识吧。

椰油酰谷氨酸钠作用 正确了解椰油酰基谷氨酸钠
椰油酰谷氨酸钠作用 正确了解椰油酰基谷氨酸钠

椰油酰基谷氨酸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它具有很好的乳化、洗涤以及渗透作用。并且科学研究表明椰油酰基谷氨酸钠相对于其它的表面活性剂来讲更具有亲和性,尤其对人体的肌肤,它所具有的低刺激性以及柔和性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在生活当中它经常被添加到生活日化产品中。

  • 欺诈
  • 色情
  • 恶意营销
  • 违法信息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