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4 07:57:22
乙肝疫苗是一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疫苗,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可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及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两种。血源乙肝疫苗是由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浆提取的HBsAg制成,纯度不够高,现已减少临床应用。目前我国多采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纯度更高,免疫效果更好。
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是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为是死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且不会伤害到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接种第二针后,有90%的人产生抗体;接种第三针后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6%以上.而且抗体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一、乙肝疫苗很有用
中国是乙肝大国,我国现有的慢性 HBV 感染者在 9000 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同时意味着,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 7.18%。
而根据 2014 年的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在 1~4 岁、5~14 岁和 15~29 岁人群中,分别是 0.32%、0.94% 和 4.38%。
这些数据能看出什么呢?
这些数据意味着,我们国家的人群中,越年轻,乙肝的感染率越低。
这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通过大规模的乙肝免疫接种。
世界卫生组织 2016 年的报道显示,乙肝疫苗接种,让受到乙肝病毒伤寒的少年儿童的比例大大下降,降幅达到了 97%。
二、谁需要打疫苗?
1. 新生儿
出生 28 天内的新生儿,是最需要受到保护的,他们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最主要对象。不论其母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都需要打疫苗。
2. 婴幼儿、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孩子防范乙肝的入侵的保护能力也比较弱,所以也需要疫苗接种。
3. 高危人群
这些高危人群,包括可能接触大量乙肝病毒的人群: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乙肝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注射毒品者等。
乙肝疫苗的规范接种要按照 0、1、6 个月的程序,完成接种后约 1~2 个月复查乙肝三系定量检查,通过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浓度进行判断。一般有三种情况:
有效
一般认为,HBsAb 大于 100 mIU/mL 是足够强度的免疫应答,可以提供长期的保护效果。
可能无效的低应答
BsAb 在 10 mIU/mL 和 100 mIU/mL 之间。确实存在部分接种者的抗体滴度较低甚至检测不到,这时进行加强免疫来促使抗体产生的具体做法还不统一。
笔者的态度是,如果接种完的抗体滴度属于低应答,可以增加接种 1 针疫苗;如果是无应答,可以再次完整接种 3 针后 1~2 个月再复查,如果仍然无应答可以加倍计量接种 1 针。
反复接种没有效果
医学上,这叫做「无应答」,HBsAb 小于 10 mIU/mL。对于成年人,可以不必介意这件事情,从传染性和危害来说,乙肝病毒对成年人的威胁其实很有限。
一般而言,产生了抗体应答后,抗体的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 12 年。
因为效果持久,不需要进行 HBsAb 监测或再打疫苗来加强免疫。
这得益于产生抗体的记忆 B 细胞是一种很长寿细胞,而且「记忆力」很好。一旦记忆 B 细胞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刺激,就能很快增殖出大量 B 细胞,来快速合成有效抗体。
而且,一般人群不存在高危行为,只是接触到少量病毒的话,体内较少的抗体量,也足以应付。
乙肝疫苗注射后如未产生保护性抗体,仍存在一定感染风险。已产生足够保护性抗体者,可以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建议注射全程乙肝疫苗后一个月,及时检测乙肝五项,了解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数量和情况,如未产生抗体需要重新接种乙肝疫苗。乙肝保护性抗体会随着时间延长而消耗,当消耗到低于正常值时,乙肝疫苗保护作用消失,建议动态监测、调整。
不一定 乙肝疫苗打过后 大部分人会产生抗体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抗体会减弱 有的人不会产生抗体 所以以上情况长大后都会感染乙肝 所以最保险的做法是去医院检查乙肝是否有抗体。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体的保护效果一般可持续约12年,抗体下降至一定水平时就不足以起保护作用了。
体检发现乙肝抗体少了,到底要不要打加强针?
1.一般人只要曾经打过乙肝疫苗,而且非常肯定曾经查到过乙肝表面抗体,就不需要再打加强针了,甚至都不需要再做乙肝相关的任何检查了。
2.即使有可能得乙肝的高危人群,也只有在乙肝表面抗体小于10IU/ml的时候,才需要打乙肝疫苗加强针。
3.自己非常在乎健康,自我防范意识很强的,可以检查后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