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常见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质
   (1)抗凝物质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异常抗凝血酶Ⅲ症、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辅助因子Ⅱ缺乏
   (2)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纤溶酶原缺乏、纤溶激活物质缺乏、纤溶抑制物增多、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2.静脉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滞:妊娠、肥胖、创伤、外科手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卧床过久
   (2)凝血亢进:恶性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药、溶血危象
   3.动脉血栓形成
   (1)血管壁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浆细胞病、烧伤
   (3)血小板功能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微循环血栓形成
   (1

(一)治疗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当前危害人类降导致病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肺栓塞等此外血栓形成是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中涉及的一种重要病理过程因此预防血栓形成治疗血栓形成将已形成的血栓溶解已成为当前临床上重要的防治方法其中抗凝治疗是首要的方法
   1.抗凝疗法
   (1)肝素:肝素是常用的抗凝剂是一种高度硫酸化的葡萄糖胺聚糖肝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组织中肥大细胞是其主要的产生部位药用肝素的主要来源是牛肺及猪肠黏膜临床上用的肝素称为未经级分的肝素(unfraction heparinUFH)因它是由相对分子质量不一的成分所组成的混合物相对分子量介于0.3万~3万也称为标准肝素(SH)药物名称为肝素钠
   ①肝素的作用:
   A.抗凝作用:肝素能延缓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
   a.抗凝血酶作用:肝素需要有辅因子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最重要的辅因子是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与AT-Ⅲ的赖氨酸反应中心结合使其构形改变精氨酸反应中心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活性中心结合将凝血酶灭活形成的AT-Ⅲ-肝素-凝血酶复合物上的肝素可以脱落再被利用
   b.中和活化的因子Ⅺa、Ⅹa、Ⅸa
   B.其

问题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长期卧床或外伤及中老年人血液粘稠度增加、患有糖尿病等人群,部位可在腘静脉、胫后静脉、股静脉处,若血栓位于要害处,脱落的可能性较大,最好还是手术治疗,若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可暂时观察。
  意见建议: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脱落造成肺栓塞的危险性,手术治疗需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在血管内置入滤器,术后还要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有时滤器也存在并发症,如感染、移位、滤器血栓等,并不是昨晚手术就万事大吉了,所以还是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的。
  以上是对“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