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广谱抗菌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肿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增多,真菌感染率逐渐上升。侵袭性真菌感染最多发生于免疫受损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规范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概念,提倡依据不同危险因素的患者群推测可能的致病真菌,以诊断分层为基础,综合药物特性,疗效评估标准评价治疗效果并调整用药。
真菌感染不断增加,这与高危人群的增多有关系,高危人群包括:骨髓和实体器官移植、广谱抗生素治疗、肿瘤和免疫抑制治疗、插管等侵袭性治疗以及AIDS患者。以前的真菌感染以念珠菌为主,而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最近的调查显示,白色念珠菌感染率减少了50-60%,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的感染率已经占到了20-25%。
真菌感染在临床日益多见,已引起人们重视。临床医生对抗真菌治疗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分类是根据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其分为多烯类、唑类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治疗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此类患者的基础疾病的疗效和长期存活,应重视抗真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一般来说,抗真菌药和抗生素是不同的两类,都属于抗感染的药,盐酸特比萘芬服用时间长,它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引起益生菌的减少,对我们的肝脏毒副作用也比较大,会产生耐药性!
其实,没有哪一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药物与抗生素不同类;胃肠道正常情况下也不应该有真菌存在;按理说,长期服用确实有可能产生耐药性。因此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在临床上是一项重要的事项。只有合理的应用抗真菌药物,才能发发挥其最大的治疗作用,防止出现真菌的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