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本病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疾病,从其病性而言,早期以阳虚为主,但也兼杂浊毒之邪,而且有肾虚、脾虚为主以及脾肾俱虚的不同,当予辨别。临床辨证时可分为关格期和虚损期。关格期患者有明显的恶心、呕吐,小便不通的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虚损期以正虚为主,病情一般相对稳定。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关格期
1.湿浊壅盛
主证:四肢困重乏力,面色无华,恶心呕吐,少尿或无尿,纳呆,腹胀,口粘,舌苔厚腻,脉沉细或濡细。
分析:本证多由于脾肾亏损,浊邪壅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致。浊邪犯于胃膈,则有格阳呕恶之证。阻于下焦,可见尿闭。湿性重浊粘滞,故可见困倦乏力等症。
2.阳衰湿泛
主证:少气乏力,神疲腰酸,面色huang白而晦滞,形寒,腹胀,浮肿以腰以下为主,甚则全身浮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少尿或无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多由于脾肾阳衰所致。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统摄水液,又不能温养脾土,致湿浊内生,而见一派阴寒之证。阳虚不能化气行水则尿闭。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浊阴阻滞,上逆于胃,故见恶心呕吐。
3.阴衰阳竭
主证:心悸气促,汗出肢冷,面色晦滞,神志模糊,高度浮肿,呕吐频作,无尿或少尿,舌苔灰黑,脉沉细欲绝。
分析:本证为危重之证,由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竭,心肾不交所致。阴竭则虚阳外浮,可见虚火之证。阳衰浊邪更加不化,有抑火亡火之势。气血虚而不行,水道阻而不通,故见尿闭、浮肿、汗出肢冷等症。
二、虚损期
1.肝肾阴虚
主证:面色萎黄,口苦口干喜饮,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潮热盗汗,舌淡红,无苔或少苔,脉弦细。
分析:本证多由于肾脏真阴不足,水不济火,相火妄动所致。阴不恋阳,虚阳外浮,则见手足心热、潮热。腰为肾之府,肾虚则可见腰膝酸软。
2.气阴两虚
主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口干口粘,口中尿臭,日间尿少,夜尿量多,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淡红,有齿痕,脉沉细数。
分析:本证由于气阴两虚所致。中气不足,脾不健运,故见全身乏力,面色少华。气虚膀胱气化不利,故夜尿量多。阴虚则生内热,故见手足心热。浊气上逆则见口臭口粘。
西医诊断标准: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尚无统一诊断标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如下。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1)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
(2) 贫血的诊断标准(以海平面计):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红蛋白<145g/L;10天~3个月婴儿因生理性贫血等因素影响,贫血的标准很难确定,建议暂以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3个月~不足6岁<110g/L;6~14岁<120g/L。海拔每增高1000米,血红蛋白升高约4%。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如铁供应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3.血清 (浆)铁<10.7μmol/L。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15%有参考意义,<10%有确切意义。
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 (0~+);铁粒幼细胞<15%。
6.红细胞原卟啉>500μg/L。
7.血清铁蛋白<16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用铁剂冶疗6周后,血红蛋白上升10g/L以上。
符合第1条和2~8条中至少两条者,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鉴别诊断: 1.与肾前性氮质血症鉴别
补液试验发病前有容量不足、体液丢失等病史,体检发现皮肤和黏膜干燥、低血压、颈静脉充盈不明显者,应首先考虑肾前性少尿,可试用输液(5%葡萄糖溶液200~250m1)和注射袢性利尿药(呋塞米40~100mg),以观察输液后循环系统负荷情况。如果补足血容量后血压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则支持肾前性少尿的诊断。低血压时间长,特别是老年人伴心功能欠佳时,补液后无尿量增多者应怀疑肾前性氮质血症已过渡为A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