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摄入过多和哪些病症互相鉴别?

2013-04-28 16:18:00

刘玺 二级心理咨询师 小天健康咨询机构

维生素A摄入过多常在食用中毒剂量后数小时内发病,出现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严重头痛、眩晕、迟钝、嗜睡等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鉴别是否患上此疾病呢?

维生素A摄入过多和哪些病症互相鉴别?

临床医学研究表明,维生素A摄入过多,应该同佝偻病、坏血病等症相互鉴别。

佝偻病

佝偻病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主要的特征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软骨板和骨组织钙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钙化不全。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 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rosary);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s groove)。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坏血症

坏血症,是由人体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表现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出血、萎缩,常有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便血;还可导致骨钙化不正常及伤口愈合缓慢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使体内的胶原蛋白不能正常形成有关。

主要临床表现:早期有倦怠,食欲不振,烦躁或抑郁,随后出现毛囊角化、齿龈炎和广泛出血症状。毛囊角化多见于前臂伸侧、腹部及大腿部,形成角栓,毛发卷于毛囊内,称为螺旋状毛发,皮肤亦干燥,类似维生素A缺乏病;齿龈炎表现为齿龈肿胀、发红、出血,牙齿松动,可能牙龈萎缩,牙槽坏死而脱落,常伴有口臭; 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开始在毛囊周围,后波及大腿和小腿处,在撞击和受压处易发生带状或点状瘀点或瘀斑。如有创伤,其伤口愈口缓慢,常伴有继发感染和出血。本病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阴性。

此为佝偻病和坏血症的主要症状,与维生素A摄入过多也有相似之处,没有医学知识的读者请不要盲目判断自己的病情,如有疑问请咨询相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