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12:03:00
正常人群中美克尔憩室的发病率为2%,有憩室的人通常多数终身无症状,在手术或尸检时偶然发现美克尔憩室。半数以上在3岁以下婴幼儿发生症状,一旦发生症状就很严重,多需手术治疗。美克尔憩室只有发生合并症时才出现症状,文献报道发生并发症者占15%~30%,并发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岁以前占半数。合并症中以小肠梗阻(30%)、急性消化道出血(40%)和急性憩室炎(20%)为主。
1.肠梗阻中国医科大学综合报道的83例小儿美克尔憩室中,憩室粘连所致肠梗阻无肠坏死29例,有肠坏死8例;憩室所致急性肠套叠8例,慢性肠套叠1例,共46例(55.4%),最近我院遇到1例新生儿因美克尔憩室及索带嵌入肠管,而形成腹内疝绞窄、肠梗阻腹膜炎、肠穿孔,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及憩室而治愈。一般报道美克尔憩室25%~54%发生肠梗阻(表1,图2)。憩室所致肠梗阻主要为低位,且多为绞窄性,与其他粘连索带所致小肠梗阻难于鉴别。憩室作为起点内翻所引起的肠套叠,多在手术中或手术后检查病理标本时才能确定。由美克尔憩室所致低位肠梗阻主要表现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伴恶性、呕吐,甚者发热、腹痛后排便、排气减少或停止排便、排气,伴有肠套叠者,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腊肠型肿块,伴脐周压疼。如果伴有肠扭转或绞窄肠梗阻者,病情急剧恶化,有明显水肿及电解质紊乱,重者出现休克及腹膜炎。
2.憩室溃疡出血由于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其腺体为胃底腺,同时也有幽门腺。胃底腺由分泌盐酸的壁细胞、分泌消化酶的主细胞及黏液细胞组成。幽门腺由黏液细胞和“CT”细胞组成,“CT”细胞能分泌胃泌素。憩室内异位胃黏膜中胃底腺分泌的盐酸及幽门腺中“CT”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刺激壁细胞大量分泌盐酸,腐蚀憩室的黏膜和血管,可引起黏膜糜烂和消化性溃疡,结果可导致出血和憩室穿孔。在美克尔憩室致血便的病例中,异位黏膜的检出率高达81%~100%。而引起溃疡出血约占30%,最高可达70%,多见于婴幼儿,一般无前驱症状、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为突然出现无痛性全血便,大量便血,伴或不伴有腹痛,起初为黑紫色或黑褐色血便,混有粪质;大量出血时血便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一昼夜内可有3~5次,可持续2~3天。病儿很快出现面色苍白、口渴、烦躁不安、精神萎靡、脉细速无力、四肢凉、尿少等失血性休克表现。但此时腹部体征极少,偶有轻压痛。多数病儿在经过输血及其他支持疗法保守治疗后,便血可以暂时停止,但经过一些时间又重复出血。如出血不止,小儿则出现贫血现象。在我们收集的资料中,憩室出血者占25%。
3.憩室炎或穿孔中国医科大学综合报道有憩室炎,无坏死者2例,有坏死6例,憩室炎伴穿孔腹膜炎者17例,共25例(30.1%)。发生坏死穿孔者居多(23/25)占92%。多认为由于憩室内有异物而引起憩室炎。急性憩室炎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难以鉴别,疾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一般为持续性腹痛,无转移性右下腹疼病史,其肌紧张及压痛点比较靠近右侧脐旁,较一般阑尾偏高偏内,常常伴有腹泻或伴有便血,肛查直肠右侧壁触痛不明显,在憩室炎并发穿孔时引起腹膜炎,本组占90%,有人报道占55%(Cobb),此时病儿可有剧烈腹痛,呕吐、发烧、白细胞增高,腹部有明显腹膜刺激体征,可出现气腹,全腹压痛,腹肌紧张明显。肺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减弱或亢进。亦可出现小肠梗阻症状,乃由于憩室炎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或炎症肠麻痹等症状,偶尔也有在穿孔前有便血史。临床上多诊断阑尾穿孔腹膜炎而行手术治疗。
4.其他美克尔憩室可进入腹股沟、股或脐疝之疝囊内,其中右侧多于左侧,男多于女,憩室疝入到腹股沟疝囊内多见,称为憩室疝,美克尔憩室单独嵌闭在疝囊内,诊断极困难,易误诊,而贻误治疗。临床症状,多数诉腹股沟部敏感,但无压痛。个别伴有腹内阵痛,表现为不全肠梗阻改变。检查时,可发现腹股沟内有与精索平行的另一圆锥状物,有明显压痛及触痛,此时怀疑有憩室疝,应及时诊治。术前确诊为美克尔憩室比较困难,因此在右下腹炎症、小肠低位梗阻以及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有复发2~3次的病史)时,均应考虑憩室并发症的可能性。为了确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可用核素锝(99mTc)扫描,对美克尔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者,可显示在右下腹或近脐部的中腹部有放射性浓集区。上述各种并发症经非手术疗法不能奏效时,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时如发现病变与原拟诊断不符时,须仔细检查回肠末端距盲肠100cm处,以确定是否为憩室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