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如何确诊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最多见。以青壮年多见。病前数天或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急性脊髓炎如何确诊?急性脊髓炎发病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下吧。

目录 1.急性脊髓炎如何确诊 2.急性脊髓炎发病原因 3.急性脊髓炎有哪些表现 4.急性脊髓炎可以治好吗 5.急性脊髓炎的食疗方药

1急性脊髓炎如何确诊

  1、前驱症状:部分视神经脊髓炎病人在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低热、头痛、咽痛、眩晕、全身不适、恶心、腹泻等症状。

  2、起病形式: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进行性起病。一部分病人先出现视神经损害的症状,后出现脊髓损害的症状,另一部分病人则同时出现视神经和脊髓损害的表现。一部分患者双侧视神经先后受累,另一部分患者则双侧视神经同时受累。象多发性硬化一样,视神经脊髓炎亦具有缓解复发交替的病程特征,两次发病间歇期短则2个月,长则可达10年以上。

  3、眼部症状、体征:多数患者起病初有眼眶或眼球疼痛,继之单眼或双眼视力进行下降,严重者可完全失明。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生理盲点扩大、视乳头炎、继发性视乳头萎缩、球后视神经炎、原发性视乳头萎缩等表现。

  4、脊髓症状、体征:脊髓损害的常见部位为胸髓,其次为颈髓,腰段脊髓较少见。临床上可表现为播散性、半横贯性、不全横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的症状和体征。除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外,常有痛性痉挛发作。颈髓病变可见霍夫蔓(Horner)综合征。

  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炎诊断和鉴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脊髓磁共振成像对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价值较大。腰穿脑脊液检查和脊髓CT对诊断意义不大,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2急性脊髓炎发病原因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

  多数在病前数天至数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病史,或有外伤及过度劳累等诱因。自1957年亚洲流行性感冒流行之后,世界各国的脊髓炎发病率均有升高,因此曾推测本病与流感病毒感染有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并发的急性脊髓炎病人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滴定度升高,但脑脊液中抗体正常,神经组织中也未能分离出病毒,从而证明本病并非直接病毒感染。但很多学者提供临床资料显示急性脊髓炎症状出现之前1~4周有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的症状。为此,目前认为本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见于疫苗接种之后、外伤、过度疲劳等因素。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病毒性脊髓炎

  CoxsackieA和B病毒、ECHO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EB病毒、巨细胞病毒、狂犬病毒、B病毒、HTLV—l病毒、AIDS等。

  2.细菌性脊髓炎

  化脓性脊髓炎、结核性脊髓炎等。

  3.螺旋体感染性脊髓炎

  梅毒性脊髓炎、莱姆病(Lylne)等。

  4.寄生虫和真菌感染

  硬膜外肉芽肿、局限性脑脊髓膜炎和脓肿。

  5.非特异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和慢性复发性脊髓炎。

  其中以非特异性脊髓炎最常见,结核性和化脓性少见,其他类型罕见。本文重点介绍非特异性脊髓炎中的急性脊髓炎。

  发病机制

  1.感染

  推测其感染途径为:①长期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病毒,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根逆行扩散至脊髓而致病;②其他部位感染先致病毒血症,后经血循环播散至脊髓。此外,病毒感染致血管壁的坏死性炎性反应及其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损害亦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一组AIDS并发HTLV-1脊髓病的尸检报告,发现脊髓侧柱、前柱广泛的轴突破坏及髓鞘脱失,并脊髓血管硬化、透明样变及坏死。

  2.血管疾病

  由于小动脉类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脊髓缺血。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本病作为首发症状,并有反复发作倾向。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

  邓荣昆等(1984)将本病病理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做比较,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另因部分发病机制与MS极为相似,故有人提出多发性硬化型脊髓炎的诊断。

  4.原发性

  推测与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改变有关。

  急性脊髓炎的病理:

  炎症可累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但以上胸髓最多见。病变部位的脊髓肿胀、充血、变软,软脊膜充血、混浊,脊髓切面灰白质分界不清,可见点状出血。镜下见软脊膜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脊髓软化、坏死。后期可有脊髓萎缩和瘢痕形成。

3急性脊髓炎有哪些表现

  一、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日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斑节段束带感或根痛,进而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病斑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表现截瘫、肢体及张力低和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休克期多为2-4周或更长,脊髓损害严重、合并肺部及尿路感染并发症和褥疮者较长。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肢体肌力由远端逐渐恢复。

  (2)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在感觉消失水平上缘可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样感觉异常,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较运动功能恢复慢。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尿便潴流,无膀胱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损害平面以下无汗或少汗、皮肤脱屑和水肿、支架松脆和角化过度。

  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上升,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瘫痪,甚至导致死亡。

  三、脱髓鞘性脊髓炎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内达到高峰。前区感染可不明显,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表现一或双侧下肢无力或瘫痪,伴麻木感,感觉障碍水平不明显或有两个平面,并出现尿便障碍。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能发现CNS其他部位病灶。

4急性脊髓炎可以治好吗

  (一)不同时期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糖皮质激素:常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20 mg/d,10—20 日为一个疗程;或甲泼尼龙500—1 000 mg,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5日,然后改为泼尼松30一60 mg/d顿服,每周减量5 mg,5~6周逐步停用。大剂量激素连续应用超过1个月,病情无任何改善者,应为无效,可逐渐减量后停用。

  (2)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滴注,连用3-5 日。

  (3)细胞活化剂和维生素的应用:辅酶A、三磷腺苷(ATP)、肌苷、胰岛素、氯化钾等加入10%的葡萄糖液内组成能量台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10—20日为一疗程;大剂量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等,能加速周围神经的增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多被常规应用。胞磷胆碱、乙酰谷酰胺也有类似作用,亦可用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4)抗生素的应用:根据细菌学检查,按药物敏感状况选用敏感抗生素。

  (5)脱水剂:20%甘露醇,每次1~2 g/kg,每日2~3次,连用4—6日。

  (6)其他治疗:转移因子、干扰素、聚肌苷酸-聚胞苷酸可调节机体免疫力,对脊髓病变治疗可能足有益的,但确切疗效目前尚难肯定。在急性期还可选用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尼莫地平、丹参制剂等。神经营养药三磷酸腺苷、胞磷胆碱、细胞色素C,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双下肢痉挛者用巴氧芬5~10mg,每天2~3次。便秘者可用番泻叶3~5g代茶饮,或用轻泻剂或润肠剂,可适当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西沙必利.5~10mg,每日3次。另外还可用血液疗法、高压氧疗法等。

  2.恢复期治疗

  (1)预防痉挛状态:鼓励患者积极锻炼,避免发生屈曲性截瘫,使瘫肢置于功能位,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肌张力增高者给予推拿按摩,同时采用针灸、理疗等治疗。

  (2)痉挛状态的康复:除推拿、按摩、理疗或中药外洗外,可口服地西泮,每次2.5-5 mg,每日3次,托派酮每次50—100 mg,每日3次,可减轻痉挛状态。

  (3)功能训练:当肌力开始恢复时,鼓励患者多动,充分发挥已恢复的肌力,以上带下,以强带弱,促使瘫肢功能的恢复。当肌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给予合理的医疗体育,加强功能训练,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后遗症。

  (二)呼吸障碍的治疗

  病人出现呼吸肌麻痹及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时,应立即作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三)中医治疗

  针灸、中药治疗对康复期治疗有效。

  (四)康复治疗

  急性期过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加强肢体主动和被动锻炼,防止肢体痉挛和关节挛缩,促进肌力恢复。中药活血通络药物和针灸、推拿、按摩、理疗、高压氧精疗等均可选用。

5急性脊髓炎的食疗方药

  1.秋梨白藕汁(《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原料:秋梨、白藕各适量。

  做法:秋梨去皮核,白藕去节,切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不拘量,频服代茶饮。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润燥,治疗肺热津伤,津液不足之痿证。

  2.炒黄豆芽(《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原料:黄豆芽适量,素油、食盐少许。

  做法:先将素油烧热,黄豆芽、食盐放锅内翻炒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治疗湿重于热之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肢体痿软者。

  3.猪油蜜膏(《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原料:猪油100g,蜂蜜100g,党参300g,白术300g,玉竹300g。

  做法:将党参、白术、玉竹放锅中加水适量,煎沸30分钟取煎液,反复取煎液3次,再将其液熬浓缩为稠糊状。猪油、蜂蜜分别用小火煎煮至沸,晾温,与稠糊状药液混合调匀即可用之。每次食用1汤匙,每日2次。

  功效: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用治脾气虚弱之痿证兼有口干、舌红、便秘等脾阴虚证者。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