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别名:出血性梗塞形成,脑梗死后脑出血)

出血性脑梗死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无需特殊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主。

  (2)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梗死合并中、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应按脑出血治疗,应使患者保持安静,积极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3)脑血肿较大者或以破入脑室系统者: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4)对于疑有或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停用一切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如抗凝剂、溶栓药、扩容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立足于中性治疗。由于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的脑栓塞,是引起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应积极寻找病因,以便对因治疗。至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较为复杂,采取的措施要求更加积极稳妥,特别注意防止加剧病理损害的因素。因此,临床上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后,应依据个体化原则制定合理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由于部分患者是先有一种性质的病变,随后诱发另一种性质的病变,故积极治疗主要病变也是合理的。临床观察发现以出血为主且破入脑室的患者,多在发病后数天内死亡,有先呼吸后心跳停止的脑干功能衰竭,所以及早清除血肿,防治脑干功能衰竭是有益的。此外,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脏功能不良,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肾等代偿能力和下丘脑调节功能均较差,卧床时间长,用药量大,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时应保持内环境稳定,合理选择药物,积极治疗感染,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也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

  2.降低颅内压治疗 无论出血灶,还是缺血灶都会导致脑水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因此积极脱水降颅压是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措施。

  (1)渗透性利尿药:

  ①20%甘露醇:依病情选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每6~8小时1次。病变范围大者,常有病灶周围的脑水肿,同时甘露醇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注意甘露醇的副作用,甘露醇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1000ml/d以下,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欠佳的患者,应控制在750ml/d以下,一般应用3~5天后应减少剂量,使用时间以7~10天为宜。多数学者认为,除用于抢救脑疝外,快速小剂量输入,即125ml可获得与一次大剂量输入类似的效果。由于出血性脑梗死以心源性脑栓塞多见,在应用甘露醇时,注意心功能情况。

  ②10%甘果糖(甘油果糖):有高渗脱水的药理作用,还能使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而达到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的作用。用量:一般为10%甘果糖(甘油果糖)250~500ml,缓慢静滴。

  (2)利尿性脱水剂:通过利尿作用,减轻脑水肿,对于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作用迅速、强效,常用呋塞米(速尿)20~40mg,肌注或缓慢静脉滴注,1~1.5h后视情况可重复给药。注意呋塞米(速尿)能抑制肾脏排泄庆大霉素、头孢菌素和地高辛,当与前两者合用时,会增加其肾脏和耳的毒性,在肾功能衰弱时,此相互作用更易发生。

  (3)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相对缓慢,也不明显,但作用较持久,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减轻脑水肿、免疫抑制作用及抗休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10~15mg,加入葡萄糖液中或甘露醇中静滴,注意不良反应。

  (4)人血白蛋白(白蛋白):增加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可间断给予,能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注意使用时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注意应用剂量。

  3.急性期血压的调控 血压调控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血压严密的监测,适度、慎重的调控,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对于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若血压在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并注意下列几方面。

  (1)降压应缓慢进行:由于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并且以老年患者多见,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对于血压的急骤变化难以适应,需缓慢使其血压降至合理水平。与其他脑血管病一样,一般第1个24h使平均血压降低10%~20%为宜。急速大幅度的降压必然产生脑缺血损害的后果。

  (2)个体化原则:由于每个高血压病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不同,他们的合并症亦有不同,需依据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和控制降压程度。应注意参考患者平时血压水平及原有药物反应情况选择药物。

  (3)维持血压在一个平稳水平:最好使血压在24h内维持在稳定水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由于血压过低导致脑梗死面积扩大,以及血压过高导致脑出血加重。

  (4)注意靶器官的保护:靶器官的保护性治疗极为重要,尤其是脑血管的保护,是防止脑血管病再发的主要措施之一。

  4.钙通道阻滞药 应用钙通道阻滞药能阻止过多的钙流入胞质和线粒体,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并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常用的药物:尼莫地平、尼莫地平(尼莫通)、桂利嗪(脑益嗪)等,对于低血压、颅内压增高者慎用。

  5.神经细胞保护剂和脑代谢赋活剂 主要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GABA受体激动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和脑代谢赋活剂,如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ATP)、辅酶A、吡拉西坦(脑复康)等。

  6.亚低温治疗 对于严重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尤其是在急性期,给予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是有益的,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可以早期给予低温,尽量在发病6h内给予。关于降温措施最好用设置先进的低温室,也可采用头部冰帽+大动脉冰敷+药物的方法,使体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7.对症治疗 改善血液黏度,静滴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等。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及时应用镇静药。烦躁患者也可给予合适的镇静药。昏迷患者注意呼吸道、口腔、泌尿道的护理等。有应急性溃疡的患者,可给予西咪替丁(甲氰咪瓜)、奥美拉唑(洛塞克)等药物治疗。

  8.康复治疗 如病情允许,宜早期开始,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注意患肢保持在功能体位。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同时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等。

  9.病因治疗 如心源性脑栓塞是在心脏疾病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治疗时应积极控制原发性心脏病,尽量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高血压患者尽量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10.外科治疗 对于脑血肿较大者或已破入脑室系统、病情危重,或有脑疝先兆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出血性脑梗死专家答疑

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一般表面为哪... 急性出血性脑梗死怎么治疗 什么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需要多久治疗才能不... 出血性脑梗死钙化的CT怎么看 出血性脑梗死有何症状 出血性脑梗死应该如何护理? 怎么区分出血性脑梗死与脑出血 出血性脑梗死丁苯酞能用吗 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可以恢复正常吗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视频

出血性脑梗死与脑挫裂伤有什么区别 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什么是出血性脑梗死 刘耿峰 副主任医师 老年病内科
出血性脑梗死怎么治疗 吕志勤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出血性脑梗死热门文章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血性脑梗死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什么原因及机制引起的? 阿加曲班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阿加曲班一支多少钱 阿加曲班说明书内容是怎样的 阿加曲班的功效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