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腺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2013-07-29 16:44:13

孙雪飞 主治医师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大肠腺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症状由于现象明显,所以便于发现和诊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信息来断定,下面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肠气囊肿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对临床大夫和生活中的人们有所帮助。

发病原因

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2]

治疗方法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及时处理。多数腺瘤可通过镜下切除,肠镜无法切除时(多数为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则应手术切除。对于术后病检无癌变者无须进一步治疗,有癌变者应根据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1.镜下切除:镜下切除的方法有圈套凝切法、活检钳凝切法、电凝器灼除法等。对于有蒂型腺瘤可行圈套切除,对于小于0.5cm的广基型腺瘤可采用活检钳凝切法或电凝器灼除法,0.5~1cm的广基型可采用圈套凝切法进行切除。

2.手术切除:对于直径大于2cm的绒毛状广基腺瘤不宜经肠镜分块切除,而应采用手术切除,一般按大肠癌手术处理原则进行。

3.腺瘤癌变的处理

(1)癌局限于黏膜层者,采用局部切除术,术后肠镜随访。

(2)癌变侵入黏膜下层而未达固有肌层者,中国通常根据腺瘤病理类型决定手术方式。

①管状腺瘤:如果切缘无癌,或切片中无血管和淋巴管受累,或癌细胞分化好,或病理学检查证实腺瘤完全切除,一般只需局部切除加密切随访即可。

②绒毛状腺瘤:由于其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高达29%~44%,因此应按通常的大肠癌作包括淋巴结清除的肠切除术。

通过对上述的描述,相信大家对此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上述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这种疾病的治疗多是手术治疗,那么患者在医院治疗后,仍需要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以免旧病复发再次带来不必要的病痛,所以在这还是建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