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病毒性肌炎?

2017-05-06 17:17:40

薛磊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儿童医院

儿童病毒性肌炎是由DNA或RNA病毒引起的急性肌炎,儿童病毒性肌炎的症状,可呈局部自限性过程,也可呈致死性全身严重病变。疾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种类及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常见的有急性良性肌炎,流行性胸痛,急性横纹肌溶解症等。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咳嗽、咳痰、局部肌肉或全身肌痛,,肌痛多为钝痛,常在运动后出现。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可能是一种与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型或B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3型等,特别是B族流感病毒感染相关。近年报道与EB病毒、HIV病毒等相关.

患儿平素均身体健康,病初均有发热、流涕、鼻塞、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程3 d~7 d,或有腹泻,患儿于夜间睡醒晨起突然出现双小腿肌肉疼痛,肌痛以小腿肌肉为主,双侧多于单侧,大腿肌肉次之,偶可累及颈部、肩胛部及上肢,肌痛多为钝痛,常在运动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行走困难或拒绝行走。查体双小腿肌肉有触痛,但无皮肤感觉异常,外观无红肿,神经系统病理征均呈阴性。治疗后肌痛恢复较快,迅速消失,本本组症状缓解时间为2~4天。

周围血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周围血象均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血清肌酸激酶(CK)均高,范围在394 u/L~2 759 u/L,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L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也有轻度升高,但以CK升高明显。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较容易,但必须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流感过程中所见的肌痛:流感初期出现肌痛为酸痛,乏力且疼痛广泛,部位不固定,CK无显著升高;流行性肌痛: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引起,特征性表现在发热头痛前驱期症状后出现突发的胸部两侧或膈肌附着处剧烈难忍的发作性疼痛,深吸气或体位改变后可使疼痛加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进展缓慢,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近端肌群,往往并发皮肤损害,无严重肌痛和触痛;急性肌红蛋白尿症:多急性起病,发生于病毒感染的高热期,表现为严重肌痛和肌肉痉挛,肌肉肿胀,触痛明显,尿呈酱油色,尿隐血试验呈阴性,尿中有肌红蛋白,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肌活检可见肌纤维坏死,有时伴有吞噬现象,一般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