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1 12:36:50
(一)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清除病灶。
2.改善微循环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1)低分子右旋糖酐:多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充血容量,修复破损的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10~15ml/kg静滴,2~3次/d,但在DIC晚期心功能不良时慎用。
(2)及时纠正酸中毒:对重危患儿出现的酸中毒应及时予以纠正。
3.抗凝疗法
(1)肝素:肝素首选,最佳使用期为早期高凝状态,在纤溶亢进期应与抗纤溶剂及补充凝血因子合用。推荐量为0.25~0.5mg/kg,溶于10%葡萄糖液10~15ml于1h内静脉滴入,必要时每4~6小时重复1次。有效者渐减量。如用肝素后出血加重则停用,并用等量硫酸鱼精蛋白中和。
小剂量肝素法:0.05~0.5mg/kg。
法安明(达肝素钠)半衰期长,200U/kg皮下注射,1次/d,或100U/kg,2次/d。早期使用小剂量肝素,20U/kg,皮下注射,2~3次/d。
监测凝血时间,维持20~30min(试管法)。
(2)ATⅢ:加强肝素的作用,30U/(kg·d),静脉滴注。
(3)抗血小板凝聚药:常用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次5~10mg/kg,1~2次/d。
4.纤溶抑制剂高凝期和消耗低凝期忌用,继发纤溶亢进是严重出血主要原因时,与肝素合用,常用氨基己酸及抑肽酶。
5.补充疗法在DIC得到控制、肝素化后进行,以免促进凝血、加重DIC。主要补充被消耗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新鲜血(6h内)、血浆、血小板。
(二)预后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的晚期表现,一旦发生DIC,则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