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治疗

  (一)治疗

  PMF是一种进展缓慢、病程漫长的疾病,许多患者不经任何治疗可长期稳定。只有出现下列情况时才需治疗:①巨脾且引起相应症状者;②单项或多项血细胞数明显上升或减少者;③骨骼疼痛者。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可选择下列治疗措施。

  1.雄激素及蛋白同化激素 适用于以贫血为主的血细胞减少者,需长期应用,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祖细胞,使之生成更多的血细胞。约半数患者经3个月以上的治疗,红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停止、减少输血,少数患者白细胞、血小板也有所升高。雄激素常用口服制剂为司坦唑(stanzolol)2mg,3次/d,其有肝毒性,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蛋白同化激素达那唑(darmzol)200mg,3次/d。

  2.糖类皮质激素 伴溶血者,或血小板明显减少伴出血者可试用。应用1个月无效者,可较快逐渐减量停用,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者宜缓慢逐渐减量,部分患者需长期应用维持量。有报告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部分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剂量为20~30mg/(kg·d),连续3天静脉滴注,然后更换口服制剂逐渐减量。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有诸多不良反应,应设法采取相应措施避免之。

  3.细胞毒药物 适用于血细胞单项或多项明显升高者。该类药物可阻止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其中通过抑制巨核细胞,使其产生的各种相关细胞因子减少,间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减轻纤维化。常用药物有白消安(busulfan,BUF)、羟基脲(hydroxyurea,HU)、硫鸟嘌呤(thioguanine,)、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CBl348)。其中以羟基脲(HU)最为常用,0.5~1.0g/d,口服或每周2~3次,每次1.0~2.0g。上述药物除降低血白细胞外,部分患者肿大的脾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但长期使用,尤其是烷化剂,可能有诱发AL的危险,故主张短期、间歇应用。另有报告羟基脲(HU)对早期患者可能有逆转骨髓纤维化作用。必须强调,不少PMF患者对化疗甚为敏感,可发生严重的血细胞,甚至全血细胞减少,故宜谨慎使用。疗程中应定期追查血常规,及时调整剂量或停用。

  4.抗纤维化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不同环节抑制胶原合成,或促进胶原分解。骨化三醇(1,25-双羟维生素D3)具抑制CFU-Meg增殖,从而降低成纤维细胞活性因子水平,减少胶原合成;同时促进CFU-GM增殖,使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胶原酶,降解胶原及减少其沉积;不良反应为伴发高钙血症;使用剂量为0.5~2μg/d,分次口服。青霉胺是一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而胶原生成过程中需赖氨酸单胺氧化酶,故其具抑制胶原合成的作用;不良反应有恶心、味觉障碍、肝功损害,以及白细胞、血小板减低,故应慎用;剂量为0.3~0.6g/d,分次口服。秋水仙碱(colchicine)通过破坏细胞微小管,减少胶原前体的分泌,同时也增加胶原酶合成,加速胶原降解;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恶心、纳差、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周围神经炎祖血细胞减少;剂量为1mg/d,一次服用。

  抗纤维化药物目前正在临床试用之中,由于均需长期服用,难有随机对照的疗效结果,故是否确有效,尚有争论。

  5.干扰素α(IFNα) IFNα具抗细胞增殖作用,通过抑制巨核细胞增生发挥效应;IFNα同时有降低TGF-β活性的功效,从另一途径抑制纤维化。临床应用有效者,表现为缓解骨痛,肝、脾缩小,增高或减少的血细胞回复正常。剂量为(3~5)×106U/d,每周3次,皮下或肌内注射。IFNα的治疗价值正在观察之中,由于需长期应用,价值又较昂贵,故难以普遍使用。此外,晚期患者肯定无效。另有报告并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改善血象及骨质硬化。

  6.放射治疗 适应证:①脾大伴脾周围炎或脾梗死引起剧烈疼痛者。②巨脾伴明显压迫症状,但又无法耐受脾切除术者。③因腹膜或胸膜髓样化生引起的腹水或胸腔积液。④严重的局限性骨痛。⑤髓外纤维造血肿瘤。按不同适应证进行相应的局部放疗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作用往往短暂,平均仅维持3.5~6个月。放疗有时尚可加重血细胞减少,故目前应用较少。

  7.脾切除术 PMF是否行脾切除,至今仍有争论。主张切脾者强调手术有以下益处:①缓解和巨脾有关的症状。②消除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以及门脉血容量增加导致的稀释性贫血。③缓解门脉高压症。反对者则提出手术有以下弊端:①机体失去主要的代偿性髓外造血器官。②与保守治疗相比,未延长生存期。③术后部分患者血小板显著升高,可能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④部分患者可因肝内造血细胞浸润加重,造成肝进行性肿大,甚至肝功衰竭。⑤手术并发症可高达30%,包括术后出血,膈下血肿和(或)脓肿,胰尾损伤和(或)并发胰瘘,以及门脉残端血栓形成。⑥手术死亡率较高,有经验的术者在10%以下,最高可达25%。⑦有个别文献报道,脾切除可增加急性白血病的转化。

  尽管有上述争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仍能为一部分患者带来裨益,尤其是改善生活质量。术前必须肯定患者骨髓仍存在部分造血组织及功能,此为手术的先决条件。目前公认的手术指征:①有明显症状的巨脾,或反复脾梗死。②需靠输血维持生活的严重贫血,尤其是难治性溶血性贫血。③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伴明显出血倾向。④明确的门脉高压症,尤其是曾发生过大量上消化道出血者。血小板偏高及肝功明显异常,特别是血白蛋白显著低下者为手术禁忌证。此外,近几年出现的新化疗药,二氯脱氧腺苷(cladribine,2-cdA)已可有效控制术后急剧进展的肝大及血小板增多症,为脾切除增加了安全性。

  必须指出,由于巨脾者其脾常和周围组织粘连,局部血管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及血运丰富,血小板也常明显减少,加之肝功障碍者还伴凝血异常。故术前需备足量的成分血,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操作,术中注意避免损伤周围器官,并尽量减少出血,以保障手术的成功。此外,由肝内梗阻或肝静脉血栓形成的门脉高压患者,还应同时行分流术,如脾、肾静脉吻合术,或胃底静脉结扎术。

  8.骨髓刮除术 骨髓刮除术(bone marrow curettage)是通过外科手术,将骨髓腔的部分纤维组织以机械方式刮除,然后让造血组织进入此空间。20世纪70~80年代有少数病例报告及部分有效的描述,但此后未再见文献报告。这种方法操作复杂,又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故应谨慎对待。

  9.异体骨髓移植(Allo-BMT) 已有少数成功的病例报告,且不影响供者造血干细胞的植入。一组40例PMF行Allo-BMT 3年后存活率为60%,4例已存活10年以上。由于适合于移植的病例毕竟较少,加之供者受限,以及较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尚难广泛开展。

  10.支持疗法 顽固性贫血者,需定期输注压缩红细胞。长期反复输血者同样可因铁负荷过量,而发生血色病。如同时行去铁治疗(如用去铁胺,desferrioxamfine),通过铁螯合剂的促进幼红细胞转铁蛋白受体的表达,使部分病人输血量可减少。红细胞生成素(EPO)对PMF的贫血无效。顽固性骨痛者,可试用二磷酸盐制剂。

  (二)预后

  PMF的中数生存期,各家报道不一,自1~15年不等,多数报道为5年左右,5年生存率可达50%以上。临床上存活10年以上者也不少见,将近20%诊断时一般状态差、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或)伴出血倾向、不明原因的发热或消瘦、骨髓病理属纤维化期,以及伴染色体核型异常等,均为不良预后因素。

  PMF的死因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及转化为AL。感染性并发症除细菌所致者外,结核病也较常见,且可加重骨髓纤维化,二者可互为因果。AL的转化率为10%~25%,但有报道真正的转化率仅8%。绝大多数转化为AML,仅极少数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转化为AL后常对抗白血病药物耐药,治疗反应差,缓解率低,大多在3~6个月内死亡。另有少数病例因严重贫血死于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还有少数死于肾、肝功能衰竭的报告。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专家答疑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有什么好的治疗...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怎样治疗 17年九月发病至今原发性骨髓纤...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是什么病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什么病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人的饮食注意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相关视频

脾切除术可以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吗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什么叫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什么病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热门文章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中医方法有哪些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是良性还是恶性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后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应注意什么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需注意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