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7 06:15:43
一、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口服给药,大部分的左旋多巴被外周组织的多巴胺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仅1%左右的左旋多巴进入CNS,在脑内转变为多巴胺发挥治疗作用。
在外周组织产生的多巴胺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只在外周发挥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若同时服用外周脱羧酶抑制剂,既可使脑内的左旋多巴增多而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外周的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进入脑内的左旋多巴在脑内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多巴胺发挥作用。
治疗各种类型的帕金森病,但对吩噻嗪类药物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先改善肌肉强直和运动迟缓,后改善肌肉震颤,其它运动功能均可改善。可使情绪好转,但对痴呆症状效果不明显。
用药3~5年后疗效下降直至药效消失。
【不良反应】
早期反应:胃肠道反应 ;心血管反应
长期反应:运动过多症;波动症状;精神障碍
【药物相互作用】
1.维生素B6是多巴脱羧酶的辅基,可增强左旋多巴的外周副作用。
2.抗精神病药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又能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而对抗左旋多巴的作用。
左旋多巴的增效药
1、多巴脱羧酶抑制药: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时,能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氨基酸脱羧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多巴胺在外周组织的生成,同时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这样,既能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外周的副作用。
2、MAO-B抑制药:司来吉兰抑制MAO-B,降低脑内多巴胺的降解;还可抑制病变部位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形成,延迟神经元变性和PD发展。
3、COMT抑制药:托卡朋抑制COMT,增加纹状体中L-DOPA和多巴胺。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溴隐亭口服大剂量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有较强的激动作用,其疗效与左旋多巴相似。小剂量激动结节漏斗部的多巴胺受体,因此可减少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用于回乳、治疗催乳素分泌过多症和肢端肥大症等。
同类药有利修来得、培高利特等。
促多巴胺释放药
金刚烷胺
原是抗病毒药,后发现有抗帕金森病的作用,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但优于胆碱受体阻断药。
其抗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在于促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完整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并能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且有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较弱的抗胆碱作用。近年认为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MDA受体)有关。
二、卡比多巴
α-甲基多巴肼(α-methyldopahydrazine)有两种异构体,其左旋体称卡比多巴(carbidopa)是较强的L-芳香氨基酸脱羧酶抑制剂,由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与左旋多巴合用时,仅能抑制外周多巴脱羧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多巴胺在外周组织的生成,同时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这样,既能提高左旋多巴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外周的副作用,所以是左旋多巴的重要辅助药。卡比多巴单独应用基本无药理作用。将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按1:10的剂量合用,可使左旋多巴的有效剂量减少75%,苄丝肼(benserazide)与卡比多巴有同样的效应,它与左旋多巴按1:4制成的复方制剂称美多巴(madopar),应用于临床。
三、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amantadine)原是抗病毒药(见第四十三章),后发现其也有抗帕金森病的作用,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但优于胆碱受体阻断药。见效快而持效短,用药数天即可获最大疗效,但连用6~8周后疗效逐渐减弱。与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其抗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在于促使纹状体中残存的完整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并能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且有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较弱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后,常见下肢皮肤出现网状青斑,可能是由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所致。偶致惊厥,故癫痫患者禁用。每日剂量超过300mg,可致失眠、精神不安及运动失调等。
四、溴隐亭
溴隐亭(bromocriptine)是一种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口服大剂量对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有较强的激动作用,其疗效与左旋多巴相似。小剂量激动结节漏斗部的多巴胺受体,因此可减少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的释放。用于回乳、治疗催乳素分泌过多症和肢端肥大症等。
1、预防帕金森氏症需加大,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有害气体、污水、污物的排放,对有害作业人员应加强劳动防护。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这些都是会导致,帕金森氏症的发生的因素。
2、对有帕金森氏症家族史以及有关的基因携带者,有毒化学物品接触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须密切监护随访,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如发现老年人有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等,帕金森氏症先期征兆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3、帕金森是一种比较难治疗的恶性疾病,老年人患有的概率较大,一般的来说要预防帕金森可以适当的加强体育运动及脑力活动,延缓脑神经组织衰老。
4、防治脑动脉硬化也是预防帕金森氏症的根本措施,临床上要认真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只有这样才能够来抑制住帕金森氏症的发生。
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过程。
年龄老化
P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PD多在60岁以上发病,这提示衰老与发病有关。资料表明随年龄增长,正常成年人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会渐进性减少。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PD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P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自90年代后期第一个帕金森病致病基因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PARK1)的发现以来,目前至少有6个致病基因与家族性帕金森病相关。但帕金森病中仅5~10%有家族史,大部分还是散发病例。遗传因素也只是PD发病的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ngston等发现一些吸毒者会快速出现典型的帕金森病样症状,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研究发现,吸毒者吸食的合成海洛因中含有一种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的嗜神经毒性物质。该物质在脑内转化为高毒性的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并选择性的进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促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由此学者们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在后续的研究中人们也证实了原发性PD患者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活性在黑质内有选择性的下降。一些除草剂、杀虫剂的化学结构与MPTP相似。随着MPTP的发现,人们意识到环境中一些类似MPTP的化学物质有可能是PD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在众多暴露于MPTP的吸毒者中仅少数发病,提示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震颤
震颤多自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随病情的进展,震颤渐波及同侧下肢和对侧上下肢,通常有肢重于下肢,下颌、口唇、舌和头部的震颤多在病程后期出现。震颤大多数在静止状态时出现,随意活动时减轻,情绪紧张时加剧,入睡后则消失。
静止性震颤
震颤往往是发病最早期的表现,是该病的基本特征之一,震颤首先出现于肢体的远端,通常会出现单侧手指搓丸样运动,其后会发展为同侧下肢和对侧肢体在静止时出现不自主的有节律颤抖,变换位置或运动时,症状可减轻或停止。震颤会随情绪变化而加剧。
肌肉僵直
早期多从单侧肢体开始,患者感觉关节僵硬及肌肉发紧。影响到面肌时,会出现表情呆板的“面具脸”;影响到躯干、四肢及膝关节屈曲的“三曲姿势”。指间关节伸直,手指内收,拇指对掌,这也是震颤麻痹的特殊手姿。
行动迟缓
早期患者上肢的精细动作变慢,如系鞋带、扣纽扣等动作比以前缓慢许多,甚至无法顺利完成。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开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停步,即“慌张步态”。
思维及智能障碍
抑郁可为首发症状,其常见症状如思维缓慢、空间视觉障碍、转移注意力困难、记忆力缺损和执行命令差。
其它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汗液、唾液及皮脂分泌过多,常有顽固性便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以情绪不稳、抑郁多见,约15~30%患者有智能缺陷,以记忆力尤以近记忆力减退为明显,严重时可表现为痴呆。
现在人们都知道身体保健的重要性,但是一些人在平常生活当中因为受凉或者是劳累过度,结果导致自己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现象,上呼吸道感染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人们的工作都是比较忙碌的,所以大家也想知道上呼吸道感染究竟可以几天好呢。
伤寒其实就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年老体弱的人发病率还是挺高的,有的时候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的现象的一种病症,在前期这种病症很不容易被人发现,老年人伤寒如何治疗?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介绍。
得了老年痴呆后,很多老人都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的细心照顾,对于老年痴呆,可能大家都有所了解,那么老年痴呆能活多久呢?老年痴呆影响寿命吗?下面我们来听听专家对于老年痴呆能活多久是怎么解释的,希望可以帮助到老年痴呆患者。
白血病这个病症在我们生活中听到的次数肯定是不少得了,这种病症主要是表现为人的骨髓造血细胞造血功能减弱,导致人的血液量不足,有贫血、出现等症状产生,血液是人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严重程度可想而知,那么,白血病有哪些症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