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这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确诊再障。再障罕有自愈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流行病学再障年发病率在欧美为4.7~13.7/106,日本为14.7~24.0/106,我国为7.4/106,总体来说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发病年龄呈现10-25岁及>60岁两个发病高峰,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2疾病分型(1)重型再障-I型(severeaplasticanemia,SAA-I);(2)重型再障-Ⅱ型(severeaplasticanemia,SAA-Ⅱ);(3)轻型再障。3发病原因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应用骨髓毒性药物、接触有毒化学物质、长期或过量暴露于射线是再障的高危因素。4发病机制传统学说认为,在一定遗传背景下,再障作为一组异质性“综合征”可能通过三种机制发病:原、继发性造血干/祖细胞(“种子”)缺陷、造血微环境(“土壤”)及免疫(“虫子”)异常。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在原发性获得性再障发病机制中占重

肿瘤相关性贫血原因:
   1.慢性病贫血慢性病贫血是肿瘤所致贫血的发病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非进展型肿瘤患者更是一主要原因,多表现为轻~中度正细胞性贫血。其产生机制主要与造血祖细胞功能减低,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低下有关。
   2.溶血性贫血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红细胞寿命缩短 多数合并贫血肿瘤患者红细胞寿命轻度缩短,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有关。红细胞流经脾脏、肝脏过程中,其细胞膜被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吞噬,造成红细胞过早破坏。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肿瘤可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胃癌、肺癌可产生黏液素,引起小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发生与DIC类似的机制,使红细胞在小血管内破坏。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在卵巢癌合并溶血的患者,产生抗体基本为温型抗体。切除卵巢肿瘤,贫血可被治愈。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胸腺瘤患者常合并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文献报道约占PRCA的7%~50%。极少数肺癌、乳癌亦可合并PRCA。胸腺瘤和PRCA关系密切表现为:①摘除胸腺瘤,其

肿瘤相关性贫血表现:
  1.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眩晕、萎靡、失眠、多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贫血常见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贫血引起脑组织缺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或血压降低所致;也可能是溶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或高游离血红蛋白血症所致。肢端麻木可由贫血并发的末梢神经炎所致,特别多见于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
   2.皮肤粘膜
   苍白是贫血时皮肤粘膜的主要表现,其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有效血容量重新分布。为保障重要脏器供血,相对次要脏器则供血减少,皮肤粗糙、缺少光泽甚至形成溃疡,与皮肤、粘膜供血减少和营养不足有关。溶血性贫血时可引起皮肤粘膜黄染。
   3.呼吸系统
   轻度贫血时,由于机体有一定的代偿和适应能力,平静时呼吸次数可能不增加,但活动后机体处于低氧高二氧化碳状态,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重度贫血时,平静状态也有可能出现气短甚至端坐呼吸。
   4.循环系统
   急性失血性贫血时主要是对低血容量的反应,如外周血管收缩等。非失血性贫
  以上是对“导致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这”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显示全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