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目录

1.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问:手足口病如何防治第一次补充提问:(2008-7-1 15:53:17)如果得了这种病该怎样治疗

冯文宏主治医师: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展快,导致死亡.防治: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冯文宏主治医师:没有特效药物,因为是病毒引起的.可以应用抗病毒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多饮水,休息,预防并发症.现在有文件规定,凡是疑似和确诊病例一律转往当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查看原文>>

2.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问:我家宝宝今天被证明是手足口病,口腔上颚有溃疡,手心脚心都有红点,早上有点低烧,我给吃了退烧药,下午就不发烧了.大夫说是手足口病,明天化验血,我应该给他吃什么药物吗

孙志伟主治医师:中医讲究辨证治疗手足口病,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如果孩子口腔出现疱疹,则可采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王秀妍主治医师:你好,手足口病的话可以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口腔里面喷利巴韦林喷剂或者开喉剑喷雾剂都可以的。尽量不吃海鲜类食物,适当多喝水,注意体温。如果体温38°以上可以口服布洛芬退热。

爱心医生:你好,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最多可达到21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方式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有关资料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以免引起流行蔓延.宝宝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如有感染需用抗生素及镇静止痒剂等.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定时测量宝宝的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查看原文>>

3.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问:目前一般情况:

黎浴曦主治医师:你好!最好的预防是不要到人多混杂的地方去.

查看原文>>

4.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问: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倪凡护师:由于这种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下述治疗措施:①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等.②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③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饭后漱口.④局部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⑤当小儿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一般1~2周可以自愈.如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小儿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严重的住院治疗啊.

爱心医生:手足口病的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爱心医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可以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A组成的16,4,5,9,10和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预防:1,个人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受用前后应该充分清洗并消毒.清晨检查时遇到可以病人时要及时上报上级卫生防疫机构. 2:幼儿园等单位的预防: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痛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品,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清除工作时工作人员应该穿戴手套. 3:医疗机构预防,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进行预检分诊,并专门劈出诊室用于接诊疑似手足口病病人,引导发热出疹儿童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手消毒.对于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要对住院患儿进行隔离治疗,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要进行消毒处理,

查看原文>>

5.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问: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黄晓庭医师: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  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4)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5)流行时,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8)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9)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查看原文>>

6.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问:手足口病如何防治

刘颖高级营养师: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传播快,易流行,多在夏秋季节流行,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流口水,不能吃东西,尿黄,重者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孙主任提醒,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应用温水漱口.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治疗上可采用口服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和多种维生素;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患处,消炎止痛.尤其是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可回幼儿园或学校.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医院加强治疗. 中药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传染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又口腔,手,足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一般3-11月为发病季节,6-8月为发病高峰.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但以1-4儿童为多见,约占病人数的85%-95%.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主主要应做到;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2.避免与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3.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4.调理脾胃,及早治疗食积. 多种散剂合用治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的传染病,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药物.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院的医生们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治法,将长期行之有效的经验散剂加以比较,补充,最终筛选出三散联合应用.经临床2000余例患儿应用,达到了症状迅速减轻,病程明显缩短,治愈率高的可喜疗效. 小儿手足口病是上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年龄一般在5岁以下,尤以婴幼儿多见,夏秋季节易于大范围流行.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齐市中医院儿科现为国家级重点专科,黑龙江省儿科疾病诊疗中心.该科主任中医师张铁,何桂华,王英等人认为,尽管小儿手足口病历代中医典籍未曾记载,但根据辨证应将其列为温病的范畴,病机是风热病毒蕴于肺,心,脾,胃,蒸腾气营所致,病邪在卫气营之间.故治疗应以消热解毒,运脾养阴为总则.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张铁医生等人自拟了羚凉通散和平脾羚散,两大散剂类型又各含有三个不同药物组成的散剂.在风邪犯肺,心脾蕴热型的急性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色红,发热,口渴,便干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去湿为主.采用羚凉通散,主要成分为双花,连翘,豆豉,大黄,石膏,防风,荆芥,黄芩等.在脾胃失运,阴虚火热型的恢复期,证见手足,口腔黏膜疱疹散在或消退,身热渐退,口唇干燥,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以调脾助运,养阴生津为原则.采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为陈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芦根,麦冬,苍术,砂仁等.两期均以三种散剂互相配伍,共奏清热解毒,利湿之功,使热去疹自退,脾运正常,虚火自灭,养阴津自生. 自1997年以来,该院应用上述散剂共治疗观察大量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疗程平均缩短至4天.而西药对照组,疗程达6天.

查看原文>>

7.大人得了手足口病应该怎么治疗

问:全部症状:手指有小红点,小红点部位发麻,嗓子疼并有点溃疡发病时间及原因:1天治疗情况:暂未去医院治疗想要得到的帮助:请问是手足口病吗

徐耸副主任医师:病情分析:可能小, 建议你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等确诊以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比较好.需要检查清楚.不要延误病情.意见建议: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任应化主任医师: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手足口病的疱疹,而不是红点,后来都是要出水泡的,建议口服双黄连口服液,不要紧张,大人应该症状比较轻微的。

杨斌医师:病情分析: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尽早就诊比较好,手足口病是很少大人得的,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意见建议:[编辑本段]六 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生活护理:[编辑本段]手足口诊疗流程  [1]出现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或伴发热到附近医院儿科或手足口专病诊疗区就诊  医生诊断  排除  确诊 实时在线报告北京市及国家疫情监测系统  一般病例(仅有皮疹或发热症状)返家隔离休息——社区医生定期访视  重症病例(高热不退,出现肺炎,脑干脑炎,脑膜炎,心衰,呼吸衰竭等症状)报告辖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120急救车免费就近转运至地坛医院或佑安医院

查看原文>>
搜索更多专家答案 >>
看了又看
目录 置顶
目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