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性疲劳呢

  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所以,运动能力下降即疲劳发生是其必然结果。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什么是运动性疲劳呢 2.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4.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意义 5.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比较准确

1什么是运动性疲劳呢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自本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运动应激性代谢加强的负效应可能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所以,运动能力下降即疲劳发生是其必然结果。

  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即为力竭。

2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例如,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或同时使用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来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表现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根据研究结果,将躯体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这里仅阐述躯体性疲劳。

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4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意义

  体育运动科研人员对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运动性应激的负效应可能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改变等。

  目前,运动生化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同时对于“力竭”定义为: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和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这个“疲劳”的定义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的指标来评定疲劳

  通过这个定义,可以对于运动员的疲劳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也是关于疲劳在运动实践中重要的应用。

5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比较准确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之中,都会经常做些运动。而其中有不少人在运动过程之中,往往都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这可能就是运动性疲劳。但是由于不少人对于这方面不是很了解,因此也不能判断出自己是否就是运动性疲劳。那么,如何判断运动性疲劳比较准确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以及研究才能够获取最准确的答案,而真正的答案就在下文之中,不信请看。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具体测试方法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

  二、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运动中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

  3.运动后心率恢复

  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如进行30秒20次深蹲的定量负荷运动,一般心率可在运动后3分钟内完全恢复,而身体疲劳时,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运动性疲劳在很多运动之中都是会发生的,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而又无从判断的时候,请记住上面文章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利用好这些方法,足以帮助我们对运动性疲劳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而在我们对此做出判断之后,就需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了。要知道只有尽快解决好运动性疲劳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确保健康不受损,才能够不让生活以及工作受到影响。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