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方面,脾胃主要是要靠后天的保养的,但是我们都清楚,只有脾胃的健康才会保障我们饮食的健康,但是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奏差,所以脾胃都是不健康的,脾胃更需要养护,其实脾胃的好坏可以通过三个部位就可以看出来了。哪些部位可以看出脾胃的好坏?脾胃虚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下。
目录 1.脾胃虚弱是怎么回事 2.脾胃虚弱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3.脾胃虚弱有哪些表现 4.脾胃虚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5.脾胃好坏看三个部位就知道
1脾胃虚弱是怎么回事
1、人体微量原素的缺乏
如缺锌可导致腹泻、厌食症;缺钙导致生长停滞、抽搐等;缺铁等致贫血、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上这些都可使人体营养物质吸收不足,日久则使小儿“面黄肌瘦”。
2、饮食不节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脾胃功能还不健全。所以如果饮食上不加节制,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零食太多,都可影响脾胃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等症,日久则“面黄肌瘦”。
3、不合理的用药
小儿患病后,家长非常着急,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服大量药物,尤其是一些消炎、镇痛的西药,如阿斯匹林、扑热息痛、消炎痛、红霉素等,这些药都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并引起恶心、呕吐等症,这样,病虽治好,却留下了胃受损伤的后患。长期下去则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营养不良而致“面黄肌瘦”。
4、过食寒凉
小儿本为“阳盛”主体,易产生内热,所以喜食寒凉。如果不加以节制,过食寒凉之物,就易损伤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功能下降,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摄取。
2脾胃虚弱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应与脾胃虚寒鉴别,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脾胃虚弱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治以健脾益气,助运化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陈皮、砂仁(后下)。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时见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隐隐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气懒言,便泻不止,甚至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兼夹湿热,口苦舌黄,或大便夹粘冻,加黄连、马齿苋。
3脾胃虚弱有哪些表现
脾胃虚弱的症状表现:病程较长,泄泻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大便稀溏,色淡无臭味,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食后易泻,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脾胃虚弱的病理变化表现: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年龄密切相关: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胃虚弱的症状与类型有很大的关系:
脾气虚: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不统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中气下陷:面色淡白,眩晕易汗,短气,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坠,便意频数,小便浑浊如米泔等。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腹泻等病。
胃阴虚: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
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4脾胃虚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1.脾胃虚弱的一般饮食要求
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 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而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 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2.常用食疗方法
(1)益脾饼白术、干姜、鸡内金、熟枣肉。将前三味轧细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2)蜂蜜蜂蜜隔水蒸熟后,于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坚持每日服用。
(3)薏米莲子粥薏苡仁、莲子肉(去皮心)、冰糖适量。先煎苡仁,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点食用。
(4)山药扁豆糕鲜山药、扁豆、陈皮、红枣肉。将山药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大麦汤羊肉、草果、大麦仁。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3.小儿脾胃虚弱的饮食补养
(1)红枣小米粥取红枣,小米,先将小米清洗后上锅用小火炒成略黄,然后加入水及红枣用大火烧开后小火熬成粥食用。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虚小儿。
(2)莲子山药粥取莲子,山药,粳米。将莲子去皮及心,加山药、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小儿。
(3)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麦冬,扁豆,粳米。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小儿。
4.生活调养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
5.禁忌食物
(1)凡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均为禁忌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莱、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2)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3)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5脾胃好坏看三个部位就知道
1、看脸色
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特征。不过,黄色有正常的黄,也有病理的黄。正常的黄色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颜色一起显现,那就是病色。中医认为,出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要考虑是脾胃出了问题。
脾胃负责运化水谷,人吃饭喝水以后,就是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转变为气血,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旦有毛病,身体就不能实现这种转化,人吃进去的饭、喝进去的水,不能正常运化,无法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于是血液减少了,其结果就是脸色变白变黄。
其实脸色发黄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一般出现脾虚的情况就会表现出脸色发黄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的话就会导致皮肤越来越黄,变成“萎黄”,也就是脸色看起来特别的吓人,人会慢慢变得消瘦。
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这种表现一般源于两种情况,一是既有脾虚又有湿邪,二是体内有寄生虫。
比起萎黄和黄胖,黄疸要严重得多。黄疸属于一色独显,又是病色太过,病人往往脸黄、身体黄、尿黄,连白眼珠都是黄的。很多肝病病人都会出现黄疸,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看鼻尖
脾虚的病人还要看一个地方,那就是鼻尖,鼻尖的情况能提示病情的发展。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小坑。以这个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病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润泽的,就说明他的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还能吃饭、吃药,所以就有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另外,如果患病时黄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由黑转黄,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脾胃恢复了,病情出现了转机。
3、看嘴唇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色发黄并且暗沉,这就是说明这个人是有脾虚的症状的。
这时候还应该看两个地方,一是看看嘴唇,特别是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大约1毫米宽。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
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那脾胃功能肯定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