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4
如果将人体比作是一栋楼,那身体器官和组织就是居住的“居民”,而血管就是负责供给自来水的管道,心脏代替的角色则是“水泵”。
一旦心脏出现问题,那“居民”们自然就得不到充分的血氧供给,最坏的结果就是“死亡”!
由此可见,心脏对人体的重要性!当出现了心脏病后,很多患者为了维持心脏健康,就会选择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生活变得越来越小心,生怕有一点错误,就会影响到心脏健康。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不恰当的“保养”,反而会让血液循环受阻,加速血栓的形成!
而且,长期卧床还会加重心脏的“废用”状态,对心脏病恢复没有任何用处。事实上,运动疗法也是心脏病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心脏病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如果每周心脏病患者都保持规律的运动,有90%的心脏病患者,病情都能得到控制!
不过,心脏病患者运动也需小心,特别是以下几点要提高重视:
1、选择运动方式:专家认为最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就是步行,可根据自身状态调整速度,也不需要投入成本,在走路时应选择平稳路,不要攀爬楼梯。
对于心绞痛、心率失常的患者而言,可尝试快步走、慢跑等,但是如果有关节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选择跑步,可尝试游泳来进行锻炼;
2、注意运动时长:虽说心脏病患者可适合走路锻炼,但是运动时间却应把控合理。最佳的运动状态,就是患者既没有心慌胸痛症状,也没有气喘吁吁等表现。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突然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就应立刻停止。从临床角度来看,建议患者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并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或减少运动量;
3、计算靶心率:所谓的靶心率,也就是运动时要达到的心率标准。通常情况下,靶心率的计算方法为:安静时的心率状态+(最大心率-安静心率)×系数(0.6~0.8,病情越重系数越低)。
如果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心率低于计算出的靶心率,就可适当缓慢地增加运动速度结合强度。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计算方法可能受到疾病、药物等多方面影响,所以靶心率也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4、安全至上:心脏病的发作有太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可能会随时出现心绞痛症状。所以在外出运动时,也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比如硝酸甘油一类。如果同时有糖尿病的患者,还应带上能迅速恢复血糖的食物,以免意外出现!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心脏病患者运动需贵在坚持!
有临床数据表明,心脏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能达到30%~50%,但是运动的依从性却仅仅是10%~15%!所以,患者应把运动当做是一种习惯,可定时、定点地进行运动。另外,还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锻炼,让运动变得更加有趣,这样才容易坚持下来。
社会现代化的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很多人养成了极其不规律的饮食习惯,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给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久而久之导致胃炎,此时如果不加以重视,任由病情发展,胃炎很有可能就会变成胃癌。
倒退几十年前,癌症听起来是让人陌生、麻木的疾病。然而,现如今随着癌症高发,我们每个人都谈癌色变,深知癌症的恐怖之处。因为它既会让你一夜返贫,又会无情剥夺患者生存的权利。在我国,每年因癌症离世的患者就有
癌症是所有慢性病中,最为可怕、特殊的一个种类。就拿三高疾病来说,它们虽然也是长期存在、难治愈的慢性病,但患者却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发展,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而癌症则完全不同,其病情各个方面总是难以预料、
脑梗作为如今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脑部疾病,让很多中老年人甚至年轻人望而生畏。很多人都认为脑梗是突发性的,没有任何征兆可以作为预防。其实不然,任何病症的出现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在起床时,身体出现了以下四种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