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09 10:03:42
1.接种剂次不同
乙脑灭活疫苗一般注射1剂后产生的免疫力不高,需要接种4剂次,才能产生较为满意的免疫效果;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减毒活疫苗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长,但减毒活疫苗本身不稳定,不易于保存和运输。
比如: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次数
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 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次数
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
2.免疫周期不同
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保护周期更长;灭活得必须3-5年复种一次,但卫生部怕增加不良反应,规定乙脑疫苗不许超过5次。
3.应用范围不同
减毒活疫苗仅我国有生产,目前已经出口到韩国、印度、尼泊尔等,89年上市,至今无严重不良反应(含国际和国内观察)。 灭活疫苗国外为鼠脑培养的,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所以日本2005年停止使用;国内灭活疫苗为PHK细胞培养的,至今无严重不良反应(只国内有,国外没有这种疫苗上市)。
4.接种乙脑灭活好,还是减活好呢
减毒的是活疫苗,国家提供的免费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免疫效果好,只接种一次就行了,灭活得必须3-5年复种一次,并且灭活的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是多次加强注射后不良反应较高; 灭活的是死病毒制成的疫苗,企业生产的收费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要接种两次才能达到预防乙脑的抗体水平; 相比之下当然是减活好,宝宝接种疫苗选择减毒活疫苗更合适,除了免疫效果更好外,接种剂次的减少也意味着对宝宝更少的伤害。
乙脑的传染源有很多,人和动物都有可能是传染源,我们在做好疫苗接种的同时还需要切断传染源,在疾病高发时期减少与蚊子家禽接触的机率,更好的保护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乙脑疫苗的接种程序主要有哪些?
乙脑灭活疫苗注射时间: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国内还使用减毒活疫苗: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既往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以及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均不可注射。
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
乙脑疫苗的接种程序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乙脑疫苗的时候最好是在疾病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很少的儿童会出现过敏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可以自行缓解,如果症状比较危及,需要及时的就诊。
为了孩子的健康,现在很多孩子都会接种各种各样的疫苗,目的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从孩子的健康角度出发的,当然不同的疫苗有不同作用,因此对于父母们,在接种疫苗之前最好可以有所了解。而乙脑疫苗就是常见的一种常见疫苗,所以在接种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接种乙脑疫苗的作用。
当然对于家长朋友来说,接种乙脑疫苗除了了解接种乙脑疫苗的作用,还有必要了解接种的禁忌等等问题,这样在接种过程, 如果出现任何的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 沟通,这个是非常的重要的。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孩子的免疫力非常的低下,因此接种各种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乙脑疫苗也是如此,所以说接种乙脑疫苗的作用,决定了接种乙脑疫苗的必要性,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注意接种过程的各种细节和禁忌。
乙脑疫苗的接种是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的事项的,我们为大家总结了六条接种乙脑疫苗注意事项,希望下文总结出来的这六条注意事项对大家有用。
1、乙脑疫苗接种应注意,疫苗接种应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完成。
2、乙脑疫苗接种要注意在启开小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如在使用疫苗时发现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小瓶有裂纹或溶解前疫苗变红时均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对用不完的要废弃。
3、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儿童以及来自非流行地区的其他健康人群均为接种对象。
4、本疫苗不良反应较少,乙脑疫苗接种注意有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反应,但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5、儿童的接种方法是首次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毫升;2岁时加强注射0.5毫升;7岁时再注射0.5毫升,以后就不再免疫;其他人群的接种方法可参考儿童的免疫程序进行。
6、患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及心、肝、肾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和孕妇均不可注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这是乙脑疫苗接种注意事项需特别注意的。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乙脑,我们知道乙脑就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简称,我们在治疗乙脑上面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还好我们有很好的预防乙脑的办法,那就是接种乙脑疫苗,上文介绍了接种乙脑疫苗注意事项。
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病理改变无明显变化,发生机制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临床表现为短暂性昏迷、逆行性遗忘以及头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跟着小编去认识一下关于脑震荡的相关知识吧。
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的颅内感染之一,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同时存在。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脑膜炎双球菌最常侵犯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病。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6岁以下幼儿。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好发于老年人及婴幼儿。大肠杆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神经外科手术后。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当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聚集在颅腔的一定部位而且达到相当的体积后,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称为颅内血肿。发生率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10%和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脑间隙增宽是指由于某些脑部病变或者其他病变所导致的大脑众多分叶中,部分或者全部的叶与叶之间的间隙增宽。如脑膜炎、脑外伤、老年性痴呆、药物性等等因素都可以导致脑沟变宽。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