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16 17:59:15
一晃又四年,姜文四年一部电影《邪不压正》终于呈现在银幕上。
多年后,姜文电影的男主角终于就不再是自己!
这部说的民国事,讽的都是当今人的电影,让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并不是那酣畅淋漓的剧情,而是彭于晏光着身体裸跑那如此“激动”的画面。
这部电影一上映,我想不少姑娘又开始嚷嚷说想要给彭于晏生孩子。
的确,那惹火的身材,捷径健美达人的体脂率,以及那八块腹肌,
就连姜文都忍不住摸两下,直呼:“哎哟,我去!”
这样的身材,究竟要如何“煎熬”才能拥有?
一身清晰的肌肉线条,再加上完美的腹肌,坚实饱满的胸肌相当的诱人。
散发这男人雄性荷尔蒙的无限魅力,就冲一声的肌肉,连小康医生也都快把持不住......
然而面对这一个近乎拥有完美身材的男人,
又有谁想到,这位型男在小学毕业时却只有身高1.5米,体重却高达140多斤的小胖墩呢?
在进入娱乐圈后,彭于晏拍的几部电影,并不顺利,没有大火,
甚至跌入谷底,一度神经衰弱,嫉妒焦虑。
电影《翻滚吧,阿信》就有一句台词:“如果你一生只有一次翻身的机会,就要用尽全力。”
为了电影,他苦练了八个月,几乎每天都进行10个小时以上的体操练习,单杠、吊环、鞍马等无处不连,为了八块腹肌,他支持水煮菜,并未加任何调料。
凭借着这份毅力,他在《激战》和真正的拳击手连打3个月,练到体脂只有3%,在《湄公河行动》每天骑行六七个小时,拍《湄公河行动》,他还报名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
你的自律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彭于晏曾说:“我没有才华,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学不到东西。因此自理和拼命,成就了我!”
就连姜文也说过他不是一般人,他能管控自己,自律性非常强。他在片场非常自律,感染很多工作人员都想和他一起健身、控制饮食,但最后只有他,其余没能真正走完这个过程。
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份美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令人叹为观止的严于律己,住着一个怎样克勤克劳的灵魂。谁也不能做好用脑子管控身体,每一副光鲜亮丽的皮囊下,都是长年累月的自律克制,以及自我的精益求精。
在追求减脂健身的过程中,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严格自律呢?
肥胖的危害,我们也有所目睹。除了那形体美感的下降,更多还是各种疾病发生的温床。
但又有多少人在嚷嚷说办卡健身,结果去了几次后就再也没去;在哭喊瘦身减肥,但一看到眼前汉堡可乐,立马委屈说“不努力吃饭怎能减肥”等借口说服自己呢?
因此,我们一旦确定要减肥,那么就需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那么究竟该如何严格执行自己的减肥目标呢?
第一,饮食计划
无论是减肥还收增肌,都需要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前提下,要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在睡觉前进餐,避免高热量的零食,减少高脂肪的食物;
每天固定食物量,在保重每天食物摄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少食多餐,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食物,水果蔬菜和增加蛋白质的食物;
注意:减肥不要节食或滥用减肥药,盲目的节食或吃减肥药,会让身体存在健康风险!
第二,运动计划
除了饮食,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严格、持续的运动计划,例如每天坚持最少40分钟-6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健身操、慢跑、跳绳、瑜珈、游泳等;每周不少于3-4次的无氧运动,如:俯卧撑、肌力训练等运动;
第三,拒绝任何任何减肥药和减肥手术
不要盲目的去尝试,除了重度肥胖患者,除了生活方式以及药物治疗外,医生会采用药物或减肥手术来治疗肥胖。但这里的手术,并不是抽脂,而是通过开腹腔或腹腔镜,对胃肠道的缩小或改道,控制饮食,达到减肥的效果。
没有不可战胜的肥胖,更没有自我催眠的借口
你选择了通宵熬夜,那自然就必须接受隔天眼圈发黑、精神颓靡;
你选择了暴饮暴食,那自然就必须接受肚子挂着三层游泳圈。
彭于晏之所以是彭于晏,是因为他用健身房流下的汗、打过的拳、骑过的车、渡过了这条河。
因此,那些拥有人鱼线、马甲线的人,真的是因为她们“永远长不胖”么?
请记住:但凡拥有梦想的人,他们都不做选择题,而只做证明题。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看到长寿的老年人也会不由自主的心生羡慕之感。其实,想要长寿也不难,只要身体保持健康,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也能让自己活得够长。不过,要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呢?当然就要养成良好的饮
随着国民对养生的不断关注和重视,网络上突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多个养生专家!他们每天发布着关于养生的文章或视频,很多人都对这些内容深信不疑。特别是作为家长的中老年人,近几年才开始接触网络,认为只要印有专
很多人都说肾病是沉默的杀手,因为大多数的肾病都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被检查出来的。但其实肾病和其它的疾病是一样的,它的发病也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体还会给出一些提示信息,只要掌握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猝死是指外表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最近几年,猝死两个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究其原因,除了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之外,很多人往往忽略了猝死之前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事实证明